近日,關于韓國總統樸槿惠是否應出席9月3日中國抗戰紀念活動,在中韓美日等國被炒得沸沸揚揚,受到輿論、學界和政府的高度關注。這本來不應該成為問題的問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韓國的難題呢?這樣的難題有解嗎?
很難找到樸槿惠不應該來華參加9·3紀念活動桌面上的理由,卻很容易找到許多的正當理由說明樸槿惠應該來華參加此次活動,8月12日《環球時報》社評為此列舉了樸槿惠應該來華的五大理由,概括得精準到位,每條理由都經得起時空的檢驗。筆者試圖分析假如樸槿惠不來華參加紀念活動,將意味著什么,進而說明為什么樸槿惠是韓國歷史上最糾結的總統。
眾所周知,在二戰期間,中韓兩國是遭受日本侵害最深且并肩戰斗的國家,中國還是韓國抗日斗爭的根據地和韓國臨時政府的流亡地,戰后在要求日本正視侵略歷史的問題上顯然有更多共同的語言,不正視侵略歷史的日本右翼政客也明顯感受到來自中韓兩國的呼聲和壓力。在此背景下,在中國隆重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的歷史性時刻,受邀的樸槿惠總統理應前來參加紀念活動。
但是,韓國在此問題上卻遲遲不明確表態,“其慎重程度不亞于韓國是否加入亞投行”。假如樸槿惠總統缺席北京的紀念活動,將無益于日本右翼政客在二戰歷史觀問題上的反省,此前中韓兩國在二戰歷史觀問題上的表態和立場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影響。而且還可能給國際社會造成某種印象,就是在外來壓力下,韓國在歷史觀問題上的態度或許是可以改變的,會留下非常嚴重的后遺癥。其次,即使中國人民有足夠肚量能夠包容樸槿惠不來的行為,那些逝世的和仍然健在的曾在中國進行艱苦抗日的韓國志士能夠答應嗎?答案是明確的。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樸槿惠總統是否出席北京的紀念活動,也是一種對歷史問題的態度,實質上也是在接受一種歷史考驗。
在是否參加北京9·3閱兵儀式的問題上,韓國遲遲不作正式的決定,這本身就不正常,可以肯定是遇到了某種阻力。然而,對歷史是什么態度,就可以看出對未來也會是什么態度。面對如此厚重的歷史性課題,樸槿惠總統是不會草率地拒絕的,韓國應有足夠的智慧化解此難題。因此,筆者不僅希望而且也相信樸總統能來北京出席紀念活動。
日本共同社8月9日報道稱,奧巴馬政府認為(中國)該紀念活動是旨在打壓美國在國際社會和亞洲地區影響力的戰略之一,對中韓統一步伐嚴加警惕。美方還擔憂中國通過紀念活動,強調在歷史問題上與韓國聯合反對日本的姿態,認為這會對以日美韓合作為核心的奧巴馬政府的“重視亞洲戰略”造成影響。同時,美國還警惕中國構建新秩序。
當然,美國的擔憂完全是多余的,中國的發展不會給任何國家帶來威脅。但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增大,中韓正在形成經濟共同體,中國對韓國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這是客觀事實。所以,近年來海洋強國美國與大陸大國中國的影響力不斷在韓國交匯和碰撞,導致韓國在外交上有時難以取舍,表現出困惑、彷徨和無所適從。這就是即使面對簡單的外交活動,韓國政府也難以抉擇的深層次原因。
從某種意義上說,樸槿惠總統似乎是“生不逢時”,因為在冷戰時期韓國對外政策一邊倒向美國,沒有如何抉擇的煩惱。即使在中韓建交前期,中韓貿易額還不足夠大,韓國經濟還沒有深度依附中國經濟的時候,也不會出現類似的苦惱。但是,現在的情況大不一樣了,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對華出口占據了韓國整體出口的25.4%。2014年中韓兩國貿易額近3000億美元,旅游交流規模已突破1000萬人次。所以,韓國在外交上既不能得罪盟國美國,也不能得罪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在中美之間小心翼翼搞平衡。可以說樸槿惠是韓國歷史上最糾結的總統。
做最糾結的總統未必是壞事,這意味著,樸槿惠總統肩負著某種歷史責任。中國從冷戰時期韓國的“敵國”,演變成為韓國對外戰略中與美國幾乎同等地位的國家,這標志著中韓關系已進入新的轉型期。正如韓國官方所說,韓美關系與韓中關系并不是一場“零和博弈”,希望韓國能有超凡的智慧,協調好兩組最重要的雙邊關系。
筆者曾呼吁建立中韓新的命運共同體,其實,歷史上中韓之間長期保持著命運共同體的關系,其表現形式就是所謂的傳統宗藩關系,每當韓國遭受海洋強敵入侵時,中原王朝會盡全力動員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援韓國,竭力維護中韓宗藩關系的穩定。清王朝在甲午戰爭中失敗,已無力維護中韓命運共同體,1899年清政府與韓國達成的《中韓通商條約》,奠定了兩國政治關系的新模式,基本實現從傳統宗藩關系向近代邦交關系的轉型,這可看作中韓關系的第一次轉型。但是,1910年韓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所謂的近代邦交關系還沒有真正展開,就短暫地結束了這次轉型。
經過120多年漫長的歷史演進,中韓已基本建立了經濟共同體。6月1日,中韓正式簽署自貿協定,就是其重要的標志之一。歷史的發展是螺旋式演進,存在某種規律性的軌跡。中韓應該在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命運共同體,實現中韓關系的第二次轉型,盡管這次新轉型的過程或許比較漫長,但這是歷史的機遇,中韓雙方都應為此增添正能量。因為歷史早已證明,只在有足夠實力維護中韓命運共同體時,朝鮮半島才能有真正的和平,東北亞才能有真正的穩定。(作者為浙江大學韓國研究所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