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9月28日電 繼開普勒452b后,NASA又醞釀放大招了。北京時間今晚11點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舉行發布會,宣布一項有關火星的“重大發現”。
這早已不是NASA第一次賣關子,但仍舊打開了不少網民的腦洞——有靠譜猜測說火星上發現了液態水,還有人猜NASA找到了火星人,也有人說,是不是找到了通往火星的正確方式,這樣不少人就能返回自己的星球了……

猜歸猜,其實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40多年來共向火星發射了大約20顆探測器。為了早日登上火星,NASA耗巨資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也真做到了變著法兒問美國國會要錢。
火星上,人類發現了什么?

——液態水痕跡。
2015年3月《科學》雜志刊發的一篇文章稱,科學家們利用三架紅外天文望遠鏡觀測并記錄了火星大氣中水分的特征后,推測出在火星年輕時期,曾有一大片海洋,而這個海洋幾乎覆蓋了整個北半球,平均深度達到了1英里(約1.6公里)。
另外,由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和NASA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2014年12月也宣布,在35億至40億年前,火星北半球曾存在大片海域,但目前這些水的去向和流失的理由已然成謎。

——鹽類物質高氯酸鈣。“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的土壤中發現了鹽類物質高氯酸鈣。高氯酸鈣可以降低水的冰點,使得火星表面的水可以在寒冷的溫度下仍呈現液態。這進一步增大了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甲烷痕跡。今年6月,國際科學家團隊在火星隕石中發現甲烷痕跡,甲烷的來源存在許多種可能性,有生物過程形成的,也有非生物過程產生的,比如水和巖石發生反應。這為尋找火星生命提供了區別于水的另一線索。

——有機物。“好奇”號還在一塊被稱為Cumberland的巖石上鉆孔,并在鉆出的巖石粉末中檢測到了其他火星有機化合物,這是在火星表面首次確鑿無疑地檢測到有機物。這些火星有機物有可能是在火星上形成的,也有可能是由隕石帶到火星上去的。
有機分子含有碳元素,通常也含有氫元素,是生命的化學構建原料,不過它們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就存在生命。“好奇”號對大氣及巖石粉末樣本的這些分析結果,并不能揭示火星上是否存在過活的微生物,但這些發現確實揭示了今天的火星在化學上仍在活躍,也揭示了遠古的火星上存在適宜生命的環境。

——氮化物。氮是地球上生物重要的營養來源。根據“好奇”號火星車之前收集的樣本,科學家發現了火星巖石中存在氮化物的證據。該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也進一步支持了這顆貧瘠干旱的紅色行星可能曾有適合生物居住環境的觀點。
——巨型火山遺跡。歐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車”號在火星北部“阿拉伯高地”(Arabia Terra)的Siloe Patera地區拍下照片,顯示火星可能在30億年前發生大規模火山噴發,火山灰和巖漿涌出地面,留下諸多痕跡。

接近火星的眼睛和觸角
1965年7月,“水手4號”探測器首次飛掠火星,向地球傳回火星特寫圖片。40多年來,人類依靠這些“觸角”不斷接近火星,希望能一窺火星全貌,把這顆紅色星球翻個底朝天。
目前在火星上的是“機遇號”和“好奇號”探測器。2004年,“機遇號”火星探測安全著陸,如今已漫游11年多,完成90個火星日的任務,發現了火星上的第一個隕石、防熱護盾巖,以及超過兩年的時間研究維多利亞撞擊坑。
同樣于2004年登陸火星的“勇氣號”就沒那么幸運了,由于受困于沙地,它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僅僅行進了4.8英里(約合7.7公里),從2010年3月便與科學家失去了聯系。

而2011年發射的“好奇號”火星車體積相當于小轎車,是一個功能齊全的小型實驗室,并首次采用太空起重機技術,通過繩索緩緩降落到火星表面。
2013年2月,“好奇號”在火星一塊巖石上成功打洞,收集巖石粉末樣本將用自身裝備的儀器檢測和分析,同年9月,發現火星表面土壤按重量算約2%是水分。2014年12月,采集到的數據揭示了火星蓋爾隕坑中心位置的夏普山的形成之謎,這對證明火星上曾存在湖泊的假設給出了有力支持。
當然,圍繞著火星的還有5個空間軌道器——NASA的“火星偵查軌道器”、“奧德賽”和“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MAVEN)探測器,“火星快車”和印度的“曼加里安”。

空間軌道器數量不少,其實失敗率很高,全世界嘗試過的火星計劃已有41次,其中23次失敗。
重現阿波羅登月?
美國太空專家最近達成的共識認為,美國航天局可能在2033年把宇航員送入火星軌道,2039年派人登上火星。為了實現這個承諾,NASA也是蠻拼的。

2014年12月,美國最大的火箭發射升空,搭載NASA“獵戶座”深空太空艙首次試飛進入軌道,這次測試是1972年12月阿波羅登月計劃結束后,首個外層空間載人探索計劃,標志著NASA距離重新獲得載人航天能力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獵戶座”飛船的首次試飛沒有搭載宇航員,目前生命支持系統、顯示器和其他宇航員需要的設備仍處于研發階段。按計劃,“獵戶座”將于2015年正式服役,2021年把宇航員送入太空。2030年前后執行火星和小行星載人探測計劃。

與此同時,NASA還開始歷史上最長的“隔絕實驗”:6名志愿參與者將在夏威夷冒納羅亞火山北坡一個與世隔絕的圓頂屋生活整整一年。白色的圓頂屋旁裝有用于供電的太陽能板,周圍一片荒涼,只有一個身穿太空服的人在行走。
圓頂屋周邊區域沒有動物活動,植物也很少。在屋內,參與者擁有自己的小房間,可以放下一張輕便小床和桌子,日常食物類似奶酪粉和金槍魚罐頭。他們平時只能在穿戴全套太空服的情況下來到戶外,與外界的聯絡只限于電子郵件,而且將人為延遲20分鐘,以模擬太空通信。
專家認為,人類登陸火星的一大挑戰是旅途耗時漫長,因為宇航員只能待在狹小的空間里,由于無法接觸新鮮空氣和食物,沒有隱私,可能會發生沖突。為此,NASA試圖尋找解決沖突的方法,維持團隊良好運轉。

研究人員將通過攝像鏡頭、人體運動跟蹤器和電子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廣泛的認知、社會和情感因素的信息。這些因素可能在外太空影響團隊的表現。
能讓去火星的路途不再那么遙遠嗎?也有科學家在絞盡腦汁。米蘭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弗朗西斯科與NASA專家愛德華通過數學計算發現一條前往火星的新路線,可以大大減少燃料的消耗,但所需的時間會更長一些。

今年是美國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46周年,當年跟尼爾·阿姆斯特朗一起登陸月球的老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說,當孩子問他月球漫步是什么感覺?他會說“黏糊糊的!”
而當人類踏上火星的第一腳感覺該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