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布魯塞爾4月24日電 題:流轉的書,活著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廖雷
4月的布魯塞爾,空氣中微帶濕潤,成排的關山櫻在埃米爾·馬克斯大街兩旁怒放,與佇立街角的一個木質書箱相映成趣。書箱外表斑駁,分隔為三層,透明柜門內書本排列雜而不亂。這是比利時街頭常見的“自由書箱”。
沒有管理員,沒有借閱登記,任何人都可以隨意取走一本書,讀完后再放回來,或是換上自己的一冊舊書。這種流轉,讓書籍的生命不再局限于一個人的書架,而是奔赴更多未知的歸宿。閱讀的傳統,在這個不起眼的角落,得以延續。
許多舊書頁間,還夾著便簽、車票或明信片。這些被遺忘的光陰小物,串聯起不同的人生片段。一個忙于生計的人,或許只在等車的十分鐘里讀了幾段,卻可能進入美國釣魚專家所著《飛釣在人生重啟之河》中回憶的時光與情感,抑或感受一位騎行法國的專欄作家在《法棍面包與自行車》中描述的鄉土人情,得以體驗超越現實的“第二人生”。
在有“歐洲首都”之稱的布魯塞爾,不同國籍的人群在這里共同生活,使用不同的語言交流,多元文化讓這座城市豐富多彩。而街頭書箱里,有的是小說,有的是圖冊,有的是游記,甚至還有菜譜……從《英法千年爭斗史》這樣的幽默諷刺作品,到普利策獎獲獎小說《地下鐵路》,不同語種、不同品類的書籍高低錯落。它們各有來處,記錄著萬千時光。
流轉的書本中,時常會看到手書的贈語。有些是父母贈給孩子:“希望你一生都有書相伴。”有些是女兒送給年邁父親:“我知道您一定會喜歡。”在一本《英國藝術史》的扉頁上,手寫贈言清晰秀美:“致埃萊娜與吉安·皮耶羅,謹致所有美好祝愿——加布麗埃勒與戴維·比爾,2008年11月11日。”這些書輾轉漂泊,所承載的文化與情感得以復現和傳遞。
比利時的書籍流轉不僅限于街角的書箱,還發生在林林總總的二手書店與舊書市集。在布魯塞爾市中心莫里斯·勒莫尼耶大道上,珀萊·梅萊二手書店寬敞整潔,玻璃天花板下,數十列書柜沐浴陽光。書籍種類覆蓋政治、經濟、文學、藝術和兒童教育,還設有多語種書區。這樣的專業二手書店分布在布魯塞爾各個城區,還有一些書商在網絡開設二手書網店。周末跳蚤市場也成為書籍流轉的另一場域,一本本舊書被精心整理或隨意擺放在攤位上,等待路人停步翻看。
比利時是歐洲舊書流通最活躍的國家之一。據比利時“書箱”網站統計,全國各地已有超過3600個“自由書箱”或類似的圖書交換設施,僅布魯塞爾就有近400個。某個周末,我在跳蚤市場上翻閱一套經典小說集,裝訂完整,紙張雖舊卻干凈。我正準備付款,攤主卻輕輕擺手,笑著說:“不要錢,只要你愿意看,它就一直活著。”
在時光的湍流中,書從一個人手中傳到另一個人手中,從一種語言進入另一種語言,從一段人生走向另一段人生。這種流轉循環,恰恰印證了閱讀的意義:它讓我們突破個體經驗的局限,觸摸更廣闊的世界,與過往的智慧、遠方的情感以及無數匿名的靈魂悄然相遇。在每一次翻開書頁的微小動作里,我們不僅是在閱讀文字,更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維系著人類精神世界里那不滅的共享與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