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群忙于自身事業發展,工作強度大、生活節奏快,沒有多少剩余時間能夠參與社區活動;中年人群“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代際壓力沉重,即使想參與也常常有心無力;兒童課業負擔重,無心也無力關注社區活動……如此這般,非常無奈的,我們身邊的社區各種活動主角只能是老年人。
調查顯示,58.6%的受訪者認為所在社區活動所面向的群體是老年人。
“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群體對整個社會結構帶來的影響日益巨大,重點開展一些面向老年人群體的社區活動是必需的,但也不能因此忽視其他年齡段人群的社區活動需求。”尹小俊指出,應在社區活動方案和內容設計上“做文章”,認真思考如何調動和引導不同社區群體加入,增強社區參與群體的包容性,最終擴大社區參與的覆蓋面和輻射效益。
社區鄰里“不經常來往”占近八成
研究社區生活,離不開家長里短,鄰里感情。但是我們看到的調查結果并不樂觀,印證的是無數個曉盈的“冷淡”鄰里生活。
面對“您與所居住社區的鄰居之前經常來往嗎”這一問題,選擇“經常來往”的受訪者僅占20.7%,“不經常來往”占到79.3%。其中,包括37.8%的“偶爾來往”,31.3%的“一般不來往”,10.2%的“從不來往”。
“接近八成被訪者在社區交往中的情況呈現半封閉或封閉的鄰里交往特征,從這一點來看,鄰里關系與工作關系、同學關系、朋友關系所形成社會交往圈相比更狹小一些,之所以產生鄰里關系相對封閉的現象,這與居住社區的性質變化密切相關。”
尹小俊分析,以往的單位制社區主要是以工作關系為基礎,鄰里交往中有著更好的信任基礎和更多的互動機會,但眼下社區,居民由不同經濟社會身份特征的人聚合構成,社會流動快,鄰里間交往缺乏穩定性和聯系機會,導致聯系頻率下降明顯。
“另外,目前,家庭結構呈現小型化的發展趨勢,城市社區居民對自身家庭事務會更加關注和投入,因而,沒有太多對外社會交往的想法,‘經營好自己的小家庭’的觀念往往成為他們處理鄰里關系心態的現實寫照。”
社區參與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與對社區概念模糊相呼應的,是我省城市社區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參與的不足。不關心、不參與、不相信在多數社區普遍存在著。雖然調查中,僅9.6%的受訪者表示對社區事務“一點也不關心”,但實際上,真正積極參與其中的也并不多。
面對“對部分事關社區利益的決策,居委會是否召開聽證會等進行決定,您覺得參與情況如何”的問題,23.0%的受訪者表示“不會開聽證會和協商議事會,基本沒人參加”,另有34.7%的受訪者回答“不知道,大多數人也不關心”。
究其原因,人們看法各一。37.3%的受訪者認為“大家各忙各的,關注自己工作和家庭,沒有時間參與社區事務”;19.9%的受訪者認為“大家普遍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
另外,“缺乏參與途徑和機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事情過后經常沒有結果”也被頻繁提及。尹小俊分析認為,這些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貼近社區實際、增強社區參與的社區治理機制應該及時創新跟進。(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