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已經過去12年,益西(化名)依然清晰地記得自己來到拉薩SOS兒童村的那一天——2002年9月5日。“爸爸媽媽的離去,讓我的世界失去了陽光。但走入兒童村的那一刻,5歲的我又有了一個溫暖的家。”
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日。今年這一天,正值聯合國大會通過《兒童權利公約》25周年。童年,原本是充滿陽光與歡笑的。然而,當無助的孩子因各種變故陷入困境,只有救助保護體系不斷完善,才能為那些困境的兒童撐起一片愛的天空,驅散苦難的陰霾。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國家不斷加大對于兒童福利事業的投入,為亟須幫助的兒童群體送去關愛與服務。
實現從養活到養好的跨越
讓益西得到悉心照料和親情關愛的SOS兒童村,目前在我國共有10個。作為我國政府和國際SOS兒童村組織合作的救助孤兒的福利機構,我國的SOS兒童村自1984年創建以來,以家庭式養育的方式撫育培養了2400余名孤兒和困境兒童,其中1200余名孩子長大成人,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益西的故事,是我國為孤兒群體提供救助保護的一個縮影。來自民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有專門兒童福利機構463家,設有兒童部的綜合性機構800多家,養育著9.7萬名兒童。
為大幅提升兒童福利基層公共服務能力與水平,“十一五”期間,民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實施“兒童福利機構建設藍天計劃”,實現了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均建有一所兒童福利機構的目標。2013年,兒童福利機構二期規劃制定,旨在重點加強縣級兒童福利機構建設。
針對我國兒童福利機構中殘疾兒童占比高的情況,民政部啟動了“明天計劃”,為福利機構中凡是具有手術適應癥的孤殘兒童開展手術矯治。計劃實施十年來,已有8萬多名孤殘兒童得到了手術矯治和康復訓練,1.8萬名手術康復后的孤殘兒童被國內外家庭收養。
對于孤殘兒童的救助,更體現在積極幫助他們融入社會,成長為心智健全的人。
今年9月,民政部正式出臺《家庭寄養管理辦法》,讓更多孤殘兒童感受“家”的溫暖。目前,全國由兒童福利機構撫養的兒童中,大約有3萬名兒童實行了家庭寄養。此外,民政部正在起草中國公民收養子女登記條例,以適應我國有大量孤兒且社會收養需求大的現實。
從“補缺”向“適度普惠”深層次發展
在關注兒童福利制度的專家眼里,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意見,正式建立國家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國兒童福利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目前,我國已全面建立孤兒最低養育標準和基本生活費自然增長機制,全國基本實現機構集中養育孤兒每人每月1000元、社會散居孤兒每人每月600元的最低養育標準。2010年至2013年,中央財政共安排補助資金約96億元,全國共有57萬名孤兒領取了基本生活費。
以此為起點,我國兒童福利制度從“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的轉型,進入深層次發展階段。政府利用工作制度和財政力量保障的兒童群體,開始由孤兒向各類困境兒童拓展——
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確保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及時救助保護等要求;
2012年,民政部會同財政部發出通知,參照孤兒保障標準,將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納入保障范圍。
各地也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山東省2014年省級財政列支資金2500余萬元,用于支持建立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浙江省民政廳、省財政廳聯合下發《關于推進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的通知》;天津市出臺《關于發放困境家庭兒童基本生活費的通知》;安徽省出臺《生活無著落人員社會救助實施辦法》,提出將全面建立孤兒(含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保障制度……一張旨在為困境兒童提供救助保護的網絡,正逐步織密、織牢。
探索建立惠及所有兒童的福利制度體系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中國辦事處高級項目官員張亞麗認為,擴大兒童福利,是實現兒童生存、發展、受保護、參與權利的重要保證。只有通過建立適度普惠型的兒童福利制度和兒童公共服務體系,才能滿足兒童基本生活、健康、醫療、教育、救助、社會服務等發展需要。
為探索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保障制度化、組織網絡化、服務專業化、惠及所有兒童的福利制度和服務體系,2013年,民政部決定在江蘇省昆山市等4個縣市開展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建設試點工作。截至目前,試點已擴大至50個地方。
與此同時,為推動立法解決兒童保護和兒童福利領域的突出問題,進一步維護廣大兒童、特別是困境兒童的基本權益,民政部于2013年開始著手起草《兒童福利條例》。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兒童福利領域的行政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數量較多,但規范之間的銜接和資源整合不夠,對困境兒童的保障缺乏系統安排,亟須通過制定專門的兒童福利條例,整合與完善相應的制度和政策。
每一個童年都彌足珍貴,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不斷加快的兒童福利建設,將讓更多關愛滋潤童心,逐夢明天。(記者黃小希、李明、孫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