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造中的海洋工程船只
自我國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以下簡稱“海工”)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來,其在拉動經濟增長、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一些地方和企業也出現了過度投資海工的勢頭。半月談記者近期在蘇、浙、陜、閩、鄂等地采訪發現,目前一哄而上的海工產業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核心技術缺乏等隱患,要警惕其重蹈造船、光伏等產業產能過剩的覆轍。
“泡沫化”傾向初顯
當下,國家鼓勵發展海洋經濟,海工產業成為其有力支撐。伴隨著地方政府和企業高漲的發展熱情,大批資金流向海工,行業規模急速膨脹,“泡沫化”傾向初顯。
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先后在青島、大連等地投資興建大型海工裝備項目;傳統造船企業加速向海工領域轉型,中船集團、中船重工、中遠船務、熔盛重工等大企業均已發力,甚至蘇浙地區一些中小船企也以聯合生產方式進軍海工;三一重工、中國北車等其他行業巨頭也開始涉足海工領域……
記者采訪了解到,現下的海工熱與當年造船投資沖動如出一轍。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進全認為,船市不好,船企在造船領域想取得突破和擺脫困境難度很大,往海工轉型成為發展之需。“但這種轉型更像是被市場大潮‘吸’進去的,都認為前景好;那些造船之外的‘入侵者’,看重的也是這一新興產業的巨大‘錢途’。”
項目、資金急涌快入,帶來的是惡性競爭愈演愈烈。南通中遠船務辦公室主任王勇清稱,全球海工報價正不斷下降,行業利潤“縮水”。“2013年中遠銷售收入48億元,95%以上是海工,雖然數據穩定,但利潤率持續下滑。”
中交集團上海振華重工市場銷售部經理蔣軍海也對“拼價格”現狀感到憂慮,他說:“以前一個項目只有兩家企業競標,現在有七八家,價格低到幾乎無利可圖;過去付款方式是30%預付、65%發貨前付、還有5%質保金,現在惡性競爭催生‘零首付’,接一份5億美金訂單,由此增加的財務成本就高達六七千萬,企業資金風險加大。”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連表示,海工市場容量有限,現在全球產能已經出現過剩苗頭。由于海工產品建造周期長、投資大、風險高,如遭遇市場波動、棄單等不測,一個訂單就足以置企業于萬劫不復,甚至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技術依賴癥”難愈
與產能膨脹相伴隨的,是裝備研發能力弱、核心技術依賴國外的狀況沒有得到實質改善,不斷攀升的海工經濟數據實為一種“虛胖”。雖然中遠船務不久前交付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圓筒型超深水海洋鉆探儲油平臺,成功跨入海工裝備總包商行列,武昌船舶近年來也自主開發了一些淺海支撐平臺,但行業整體技術實力仍亟待提升。
“我國海工行業整體水平不強,從總體格局上看,依然是歐、美、韓、新占主導。”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志鋼說,武昌船舶淺海支撐平臺設計的關鍵技術、理念和一些大型設備還是離不開國外。這幾年國內在海工市場上做得比較好的企業有幾家,但相比國外對手,他們還只處于二三流水平。
久治不愈的技術依賴頑疾,令我國海工企業長期處于價值鏈低端,受制于人。江蘇東方重工有限公司在建一批海上平臺供應船,每艘訂單價值600萬英鎊,其中八成以上關鍵設備需要進口。蘇浙的一些企業還反映,他們的海工裝備基礎設計從國外引進,由于詳細設計力量薄弱,建造過程中時常出現嚴重的返工現象。
福建船舶工業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趙金杰說,目前設計領域仍是歐美公司的天下,尤其是總體設計以及關鍵核心配套技術,如鉆井系統、動力定位系統等等。王勇清說,我國多數海工企業還停留在做殼子、搞組裝的低端層面,船上設備至少60%來自國外。以海工配套為例,由于我國缺乏裝備配套的核心技術,承接的許多任務還停留在鋼結構階段。
王進全說,核心設備掌握在歐美手上,上游被控制了,賣給我國的產品價格高昂,利潤的大頭都被國外公司賺去了。“市場看起來很大,但不高的競爭水平,讓我國海工剛一上馬就淪為‘夕陽產業’”。
本來,行業發展初期技術力量薄弱在所難免,但低水平重復建設則致使投資低效,難以形成良性發展的局面。王勇清說,海洋經濟涵蓋的業務領域很廣,如果把資金過多投入到低端海工產能,將是一種浪費,同時也耽誤了海洋產業其他領域的發展。
遏沖動 扶高端 建平臺
業內人士認為,企業“千軍萬馬奔海工”是不切實際的,一些地方政府以此要求國家批準新建大型船塢等設施亦帶有盲目性。海工行業若要健康有序發展,宜從三方面加以引導。
一是堅決遏制地方政府“大干快上刷數據”沖動。工信部發布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顯示,到2015年,中國海工裝備制造業國際市場占有率達20%,2020年達35%;國內海洋油氣開發裝備關鍵系統和設備的配套率,2015年達30%以上,2020年要超過50%。某海工企業負責人說,制定這樣的目標對我國海工產業發展是一種鼓勵和指引,但同時也要防止地方政府片面理解,將其作為GDP沖動的借口。
二是重點扶持高端技術型企業,練好“內功”。王勇清認為,國家宜提高扶持門檻,出臺融資、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和培育高端技術型企業發展,幫助高端配套企業通過與國外合作和自主研發逐步掌握核心技術,實現本土產業化。同時,國家可出臺相關政策,對能拿到總承包權的國內海工裝備制造企業采用本土化配套予以一定政策傾斜,培育我國自己的高端配套供應能力。
王進全認為,雖然國產設備在效率上短期內不如進口設備,但擁有價格優勢和自主產權,國家可以幫助推動產品“落地”,比如考慮設立海上試驗區,聯合國內海工裝備企業和石油公司共同嘗試使用國產設備,對首臺首套設備的使用實行“免責制”等。
三是搭建研發平臺,將海工產業“做精做專做特”。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深水裝備還是特種救援裝備,核心都是技術,且其中很多技術難度不亞于太空技術。“我國在海工產業的許多領域還存在科研空白,需要政府牽頭立項,整合研究院、大學、企業、社會資本等力量,對深海技術和海上應急救援裝備等重大技術難題聯手攻關,以盡快取得突破。”蔣軍海說。
趙金杰認為,政府還要引導企業結合自身特點尋找“熱門中的冷門”。福建船舶工業集團公司2011年轉型海洋工程領域,針對企業規模不大的特點,只做小裝備,目前在海洋工程輔助船方面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趙金杰說:“要做精做專做特,不拿短處拼別人的長處。”(記者 劉巍巍 毛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