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國南方云南省的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城拱辰樓在3日凌晨在火災中化為廢墟。6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火災由電氣線路故障引燃周圍可燃物引起。專家認為,火災背后,文物保護立法跟不上時代、執法力量建設滯后等問題亟待關注。
研究中國城市形象危機的中國人民大學政府管理與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鈞指出,保護文物古建,關鍵在于有力可靠的執法體系。“建議設立中央或省級垂直管理的體制,并配以職能齊全的大區域文物督查中心。”
在此之前,云南省香格里拉縣古城、麗江束河古鎮也發生過火災。2014年1月,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被大火燒毀了三分之二的面積。 然而,媒體報道、管理部門問責和專家呼吁,并不能阻止毀壞事故一次又一次發生。
據《娛樂場所管理條例》第七條規定,娛樂場所不得設在居民樓、博物館、圖書館和被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物內。而在事故發生前,拱辰樓是展示南詔古樂的經營性場所,主樓內有吧臺和桌椅,裝有射燈和較大仿古燈籠等照明電器。
新華社記者在對拱辰樓火災的調查中發現,為滿足游客游覽觀光的需求,縣文化體育局要求將拱辰樓交付給“巍山縣南詔古樂團”進行管理和使用,而縣文物管理所對于這種做法持否定意見。最終拱辰樓還是變成了燈火通明、吃茶聽曲的演出場所。
在各地政府中,文物管理部門大多處于無足輕重的地位,對于文物保護方面違法違規行為的執法力度也偏弱。
由唐鈞領銜的中國人民大學政府管理與改革研究中心課題組調查發現,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中,只有北京、浙江和新疆三地設立了專門的省級文物行政執法機構。北京的文物保護隊伍力量最強,執法隊編制有18人;浙江省的文物監察總隊有編制8人。
另有18個省或自治區的文物行政執法機構均掛牌設立在文物局相關處室下,由行政管理人員來履行文物行政執法職權。上海、重慶和天津三個直轄市均由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來行使文物行政執法權。云南、遼寧等7省還沒有設立文物局,文物行政執法權由文化市場行政執法隊伍來履行。
據北京文物局文物監察執法隊隊長趙建明介紹,北京市政府專門出臺文件,將文物保護的責任與使用主體及其上級主管單位掛鉤。在巡查和執法過程中,他們遇到的阻力明顯減小。
不過,他仍希望文物保護立法能更完善,“畢竟我們要依法辦事”,而現行文物保護的相關法規中部分已經落后于時代,需要更加明確、有可操作性。
令趙建明一度頭疼的是,他的執法隊要負責北京3840處固定文物,其中125處“國寶”,216處“市寶”,執法人員仍然捉襟見肘。
通過與志愿者機構合作,北京市文物監察執法隊解決了“跑斷腿”的問題。經過培訓的志愿者承擔部分平時的巡察任務,發現問題后報執法隊,后者負責監督整改。“如果不發動志愿者,就算有180個人也顧不過來。政府也不是萬能的,需要公眾的積極參與。”趙建明說。
曾任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的北京市文物保護基金會主席巴愛民認為,除了社會公眾對文物保護意識的增強外,科技手段的進步也能有幫助。以北京龍泉寺為例,加裝熱水地暖設備后,既不影響古建筑物防火,又解決了寺廟管理人員和游客的取暖問題,防止了禍患。
“現有的防火技術已經足夠先進,價格也可以承受。煙霧探頭1分鐘內能發現火情,一臺小推車大小的滅火器可以覆蓋兩三百平米的面積,5分鐘內把火滅掉。”巴愛民說。
近年來,物聯網在硬件、軟件和系統方案等領域取得了多項進展,在文物保護方面具有實用價值。秦始皇陵博物院通過振動傳感器監控侵入行為,并用射頻識別技術(RFID)管理文物出入庫信息。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60多個洞窟安裝了200多個傳感器,對洞內環境和游客進行動態監測和主動調節,達到預防性保護。
2009年至2014年4月,全國文物古建筑共發生火災1343起,生活用火不慎引發火災居首位,占總數的37%,電氣原因占總數的21%,其他原因依次為玩火、吸煙、雷擊等。
唐鈞帶領的課題組在2014年12月25日發表的報告稱,2014年發生的47起文物破壞典型案例中,火災只是其中一種類型,其他包括墓葬盜掘、博物館被盜、擅自遷移、違法施工、商業開發等。
“資金到位是一個因素,更重要的是人要負責,預防為主。”巴愛民補充道。(記者全曉書 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