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供地保障述評
2014年,在深化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和新型城鎮化推進的背景下,土地供應保障緊密貼合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這一主題,優先安排社會民生建設用地,重點保障基礎設施和產業建設用地,合理安排城鄉用地,落實扶貧開發建設用地。精準發力,應保盡保,為穩中求進做好協奏,為科學發展鋪好路基。
穩增長,調結構——
重點保障基礎設施和產業建設用地
經濟下行壓力之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作用凸顯,既利當前、又利長遠。2014年4月,國務院召開鐵路建設工作會議,要求加快鐵路建設發展。為切實保障和配合新開工的64個鐵路項目,國土資源部要求各地提前介入,做好相關基礎工作。
“點多線長,涉及面廣,時間緊,任務重。我們倒排時間表,對于鐵路部門提供要件齊全的項目,按照預審30天完成基層組卷到報部,用地審批及先行用地60天完成從組卷到報部。”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規劃處負責同志介紹說,內蒙古年初列入國家重點支持的鐵路建設項目有16個,用地規模6000公頃,年內順利完成了保障工作。
對鐵路建設發展,國土資源部年中還出臺了《關于支持鐵路建設實施土地綜合開發的意見》,創新舉措,將盤活存量鐵路用地與綜合開發相結合,推進鐵路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并進。
對“鐵老大”的保障,僅是土地對重大產業支持的一個縮影。以穩中求進為總基調,一年來,投資作為穩增長的“定海神針”,交通、水利、能源等各路大項目落地都“不含糊”。然而新常態下,“定海神針”怎么擺,卻大有講究,土地的先導和調控作用要正確發揮。
近年來,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三期疊加”的新常態下,2014年國土資源部嚴把土地供應閘門,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嚴禁通過規劃修編和調整,為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安排用地。同時,國土資源部為化解產能嚴重過剩,采取加強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統籌管控、開展違規項目用地清理、取消損害公平競爭的優惠政策等系列措施,使宏觀調控更加精準。
據統計,伴隨產業結構調整加速,2014年1月~11月,工礦用地供應同比減少28.6%,傳統制造業去產能化態勢明顯。而相較之下,基礎設施用地先行態勢明顯,前11月全國基礎設施用地供應同比僅減少11.2%,而西部地區供應量同比增加了13.6%,為穩定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保障。
年底,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糧食水利、交通、生態環保、健康養老服務、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絡工程、清潔能源、油氣及礦產資源保障工程“七個重大工程包”。未來,此類投資“組合拳”將持續推動結構調整,相應的供地導向與保障,也將為“穩增長”和“調結構”護航。
惠民生,保權益——
優先安排社會民生建設用地
“船上載滿的是鄉愁,岸上守望的是未來”,2014年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工程在沿江湖海各省份加緊推進。9月,國土資源部會同住建部、農業部發出通知,要求確保這一惠民工程在2015年完美收官。
在安徽巢湖,以船為家的漁民將徹底告別世代水上起居的生活。“2014年7月,我們完成余下項目組卷報批工作,以及中廟河西安置房征地工作。目前,部分安置房主體完工,粉刷驗收后就可入住。”巢湖市國土資源局工作人員對工作進度充滿信心。
2014年,國土資源系統把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作為重要職責定位,對民生用地的保障,政策出臺尤為密集。上至養老、健康等產業支持,下到漁民上岸、烈屬優撫等惠民文件,或報經國務院,或聯合其他部門及時出臺。
僅2014年上半年,國土資源部3次發文推進養老用地供應保障。年初,與住建部、民政部、老齡辦聯合下發《關于加強養老服務設施規劃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了工程建設標準和土地使用標準;4月,單獨下發《養老服務設施用地指導意見》,明確養老用地是醫衛慈善用地,用地供應納入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5月,聯合下發《關于推進城鎮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標準,分區分級規劃設置養老服務設施。
在隨后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也列入用地保障條款,鼓勵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等投資興辦養老產業和健康服務業機構,讓各路社會資本都愿意來、進得來、留得住、可流動、能發展。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規定,將體育設施用地納入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多部委聯合發布《優撫對象住房優待辦法》,要求依托現行保障房體系,優先安排烈屬等優撫對象,免去辦理撥地定樁測繪以及登記等收費。
這一年,合理安排城鄉建設用地,對農村建設用地指標實行單列,單列指標不低于國家下達計劃總數的3%~5%,確保一戶一宅農民建房用地。
這一年,落實扶貧開發建設用地,對烏蒙山片區、贛州革命老區,以及河北阜平、湖南新田和廣西靖西等定點扶貧縣,分別安排計劃指標300畝,保證扶貧項目落地。
這一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應保盡保,前三季度全國保障性住房用地供應1.61萬公頃,占住房用地比例為22%,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仍處于近年來較高水平,有效保障中央下達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應。住建部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9月底,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720萬套,基本建成470萬套,分別達到年度目標任務的103%和98%。
遵市場,微調控——
土地市場保持平穩略有回落
2014年,土地市場在固定資產投資放緩、房地產周期性回調等因素影響下,平穩回落。
“土地供需態勢由需求的單邊快速增長,向供需雙向回調過渡。”中地指數相關專家指出。2009年~2013年5年間,我國土地市場供應量年均增速達到23%,土地需求呈單邊快速增長態勢。新常態下,土地供需態勢開始顯示出雙向回調態勢。從需求看,2014年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步回落的帶動下,土地供應總量增速也由正轉負,降幅逐月擴大,前11月,土地供應同比減少20.5%,較2012年同期減少13.9%。
與此同時,地價上漲動力有所削弱,增速放緩。2014年以來,綜合、商服、住宅、工業地價環比增速均呈放緩態勢,到第三季度,全國主要監測城市綜合地價環比增速為0.78%,連續第三個季度放緩,較上一季度下降0.58個百分點。
在房地產供求關系發生逆轉情況下,與商服、工業相比,主要監測城市住宅地價環比增速回落幅度最為明顯。長江三角洲地區商服、住宅地價在第三季度出現了負增長,為近兩年來的首次地價下降。
人們發現,本屆政府理政兩年來,中央重大會議中對房地產調控,鮮有強調和部署。“嚴控”正向“預調”、“微調”轉變。2014年,除一線城市外,“限購”等行政舉措基本退場,“將市場的還給市場”。可以預見,同其他領域改革方向一樣,房地產會延續市場化機制主導。
“對此,要根據經濟運行周期變化和國家宏觀調控決策部署,開展用地供需總量平衡分析,充分考慮土地需求的滯后特點,建立與經濟發展周期相適應的逆周期調控機制,實行相機決策,把握土地調控的力度和節奏,在不同宏觀經濟背景下,分情況、分階段設定土地調控目標、匹配調控政策工具,提高土地投放的針對性和預見性。”上述專家指出。
總體來看,2014全國年度新增建設用地的規模有所減少,但這正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表現。同時,也是實施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和減量化戰略,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的題中之意。近年來,存量土地占土地供應總量的比重基本保持在50%以上,2014年這一趨勢在加強,盤活存量已經成為地方土地需求的重要來源。
在落實節約集約用地戰略、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之中,談保障發展用地,保障的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不再是粗放的、短期的、狹隘的發展。新常態下,國土資源工作必將承載著中國經濟駛出新的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