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3日電 《中國民族報》3日一篇評論指出,現階段面向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國家支持和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理應成為全社會參與的、效益最大化的、富有民族和地區特點的社會工程。
這篇發表于當天該報頭版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指出,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各級政府對民族地區的各項投入越來越多。而廣大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依然較低。例如,民族地區義務教育鞏固率為86%,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一些地區的初中輟學率甚至超過30%。
評論指出,面對“國家對民族地區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和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仍然薄弱并存”的新常態,需要繼續加大支持,也需要工作思路創新。
該報文章提出,首先,要根據時代的特點和需要,大力推進民族工作的社會化。既要繼續加強和完善中國各級政府部門尤其是民族工作部門這一處理民族事務的主渠道,同時必須推進民族工作的社會化,以形成左右協同、上下聯動、資源整合、全社會參與民族工作的格局。
“另外,還要善于適當運用市場手段,逐步建立民族工作部門購買社會公共服務的機制,構建政府主導下的民族工作社會化格局,形成新常態下民族工作的嶄新局面。”
其次,發揮民族工作的特點,大力推進少數民族在社會事業上的自我負責和自我管理,以實現效益最大化。
該文指出,不應將國家的投入僅僅理解為單向行為,而是要注意發揮當地干部群眾的主動性,保障其最大程度的參與權,充分尊重他們的決策權,從而實現國家投入與少數民族需求的無縫結合,做到其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要充分認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自身特點,構建具有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特點的公共服務體系。這篇題為《有的放矢,推進民族工作社會化》的文章建議,要制定各具特色、能夠滿足各自情況和需要的目標和標準。
據了解,2014年第15期《求是》雜志刊發的一篇理論文章《新形勢下做好民族工作的行動指南》中,在論述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時,其中一方面就是——“要推進民族事務治理的社會化,健全體制機制,完善民委委員制,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格局,充分調動、合理發揮方方面面的積極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