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今年春運在諸多媒體人筆尖流淌出新的面容——買票似乎沒那么難了,售票廳人流稀松,候車廳變得整潔有序……
一直以來,中國春運在困境中負重前行,焦躁不安。而今,伴隨社會經濟結構和思想觀念的變化,一向嘈雜的春運,今年少了點“面目猙獰”,多了些“井然有序”,在不少人看來,涉及幾十億人口遷徙的春運似乎有些“靜悄悄”。
購票“靜悄悄”是社會信息化的轉型浪潮
“一票難求”一直是春運的第一大難。以往由于售票渠道的單一,在春運車票開售前,售票廳內徹夜排長隊是常見的現象。
如今這一幕得到改觀。鐵路部門開通了電腦、手機客戶端、電話購票等多種渠道后,“提前購票,到點候車”成為常態。其中,網絡售票漸成售票主力。
互聯網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帶來的深刻變革,試圖改變春運的搶票揭幕戰。社會信息化轉型浪潮進一步改變春運買票格局,將帶動鐵路購票服務走向便利。
或許是因為今年春節遲的原因,春運節前“學生流、務工流、返鄉流”提前啟動,不少人在春運正式開始前已經踏上歸途,使得春運看起來不是特別繁忙。
不可否認,“票難買”本質是鐵路高峰運力無法匹配高峰人流的事實,這不能僅僅依靠價格杠桿進行調節,再高的定價也無法調節供給與需求的大矛盾。人群過度集中于一地又在同一時間段流動,尋求解決之道,恐怕得回到區域發展平衡問題上來。
供需矛盾恐將持續,“買票難”緩解無時間表。不過,相關部門的多元舉措正在為“買票困局”謀變,購票“靜悄悄”漸成佳話。
車廂“靜悄悄”是城鄉消費的均衡發展
原來的春運“囧途”中,綠皮車車廂、廁所里擠滿了人,乘務員拿根木棍將乘客推上車,行李架、座椅都是睡覺的好扶手。
如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鄉消費的均衡,二元結構的打破,春運的形態正在發生的變化。例如,今年春運第一天,北京西站單日運送17萬人,卻沒有出現預期的擁擠現象,大包小包行李的拖拽現象也少見了。
在大多數務工人員的意識里,他們對社會現代化進程沒有認同感。當高鐵、動車取代綠皮車,乘客數量得到控制,乘車環境得以改善,他們才真實感受到公共福利,同等享受改革發展的紅利。這些認同感的提升、觀念的進步都來自經濟包容性發展的推動。
在曾經缺吃少穿的年代,“大包小包、手提肩扛”是春運的一道“風景”。如今,物質生活豐富、網購年貨的興起,消費模式的轉型,使供需雙方的不對等日益縮小,城鄉消費實現均衡發展。在回家旅途中,人們盡情享受便捷的消費體驗,不再“大包小包”。
另外,隨著鐵路部門服務更貼近老百姓,當需求得到滿足,人們也循序漸進的選擇理性和文明出行。媒體也用更多溫馨的語言去安慰奔波在路上的游子。當春運秩序被改變,不再喧雜和喧囂,車廂變得“靜悄悄”。
春運整體“靜悄悄”是核心運力的集中改善
去年12月10日,全國鐵路列車運行圖調整后,客運列車開行總數達到2673.5對,比之前增加了226.4對。動車組列車開行范圍擴展至28個省市區……這些由技術進步帶來的鐵路運力發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運輸能力。
從宏觀鐵路建設上看,隨著整體鐵路運能增長,加上高鐵在春運中的客發比重增加,“普鐵春運”進入“高鐵春運”,部分城市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列車開行品質提升,極大滿足了人們及時的出行。
從鐵路部門舉措上看,務工人員團體票的集中辦理、臨客的增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熱門地區車票緊張的情況。
從整個交通運輸發展上看,人口密集地區的高速公路網基本成型,航空運輸日漸平民化,客流疏散更加便捷。特別是人們收入水平提高,春運出行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選擇,自駕返鄉、廉價航空甚至通過網絡通訊的“空中團聚”,都不失為創新的回家選擇。
從人們的出行理念來看,傳統的鄉愁不如過去濃厚,春運內涵在悄悄發生轉變。在城市里成長起來的二代移民,其“家鄉”觀念有些淡漠,回到籍貫地更多是一種“探親”,而不一定非要“過年”,這種情感的演變,也讓整體春運變得“靜悄悄”了。
春運“靜悄悄”是社會發展階段性緩和
實際上,從三個方面給春運套上“靜悄悄”的帽子,是中國發展某一時期的階段特征,因多項有益嘗試為緩解春運難題提供了良藥,春運壓力才呈現出階段性緩和。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人員大規模的流動現象仍將年年上演,作為轉型時期中國改革進程的縮影,春運仍然是社會發展難題。
求解春運難題,必須將春運問題融入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中,統籌改革,循序漸進。人們也應用不同的視角重新打量春運難題,不僅看到問題和困難,還有方向和希望。
若能如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改革與發展,春運一年比一年安靜,喧囂與嘈雜會逐漸淡出人們緊張的視野。(記者 黃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