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5日電 臨近春節,習近平總書記攜家人重回當年插隊的梁家河成為網民們關注的熱點。細數一個個溫馨的感人時刻,有一個細節讓人印象深刻:40年前習近平帶領村民建成的沼氣池至今還在,總書記招呼大家在沼氣池旁寫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宣傳畫前合影留念。
想當年,梁家河條件那么艱苦,但為了在保護植被的前提下解決老百姓燒柴難問題,習近平苦心鉆研,勇于創新,遠赴四川學習,打好了陜西第一口沼氣池。沼氣池事雖不大,卻體現了習近平立足實際進行創新的作風。40年來,這矢志創新的作風從梁家河走出,貫穿著習近平的執政軌跡。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富于進取、革故鼎新的品格,這保證了我們民族幾千年文明不衰、生機勃發。
縱觀世界,從“四大發明”, 哥白尼不盲從“日心說”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伽利略挑戰亞里士多德確立自由落體定律,再到富蘭克林、愛迪生等癡迷于發明創造,這種勇于創新、探索未知的精神推動著人類文明從一個高峰攀上另一個高峰。
身處21世紀的當下,改革創新依然是時代精神的精髓,且早已超越了科技范疇。我們正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創新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擁有創新精神的國家,才能讓自己立于世界強國之林。只有堅持創新,個人才能實現價值,企業才能獲得優勢,國家才能繁榮富強。
創新精神的主要內涵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創新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素質。只有具有創新精神,我們才能不斷開辟新的天地。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鄉鎮、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一個部門,創新是其事業長盛不衰的法寶,還決定著人們的精神面貌。一個墨守成規的人只會老氣橫秋,一個因循守舊的單位只會暮氣沉沉。
從黨和國家層面看,沒有改革創新,就沒有當今中國的輝煌成就,這世所公認。進入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勾畫了藍圖,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涉及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
一年多來,中國各領域的改革創新呈現加快推進之勢,改革部署出臺的數量之多、頻率之高、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世界輿論認為,中國在“動真格”,“中國改革的幅度和力度超出預期,讓國內外大吃一驚。”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就“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改革創新貫穿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三大戰略,把改革創新放在關鍵位置,體現了一往無前的堅強決心。
2月14日,習近平瞻仰中共七大會址時指出: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永無止境。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都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再回顧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關于創新的要求隨處可見——2013年看望政協委員時他指出: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斷開創國家創新發展新局面。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在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上他強調: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他指出:如果說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創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他說: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