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楊茜周嫻)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李岷提出,針對西部地區特殊的地質地貌條件是其區域發展成本高、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建議發行“西部地區特殊建設國債”,彌補基本公共服務實物均等化投資缺口。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棚改、鐵路、水利等投資多箭齊發,重點向中西部地區傾斜,使巨大的內需得到更多釋放。在西部地區開工建設一批綜合交通、能源、水利、生態、民生等重大項目。
李岷指出,云南、貴州、四川、西藏、和重慶等5省(區、市)地表起伏度、海拔高程、特殊地貌面積比例以及斷層密度、喀斯特出露面積、地質災害危險性程度等地質地貌因子使區域發展的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物流成本、政府運行和社會管理成本、生態建設成本四個成本很高。
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有11個主要分布在特殊地質地貌省份,全國70%以上的貧困人口分布在特殊地質地貌區,8個民族省(區)均分布在特殊地質地貌區。
李岷建議,采取由中央統一發行“西部地區特殊建設國債”等方式,置換該地區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且融資成本較高的存量債務,支持該類地區高速鐵路、重點水利樞紐、電力、通訊、美麗鄉村建設等,彌補基本公共服務實物均等化投資缺口。同時,債券采取“中央發行、中央償還、地方使用”的模式,體現中央對西部特殊地質地貌區的特殊關懷。同時,進一步出臺或完善針對特殊地質地貌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化扶持政策,并構建長效扶持機制。
西部特殊地質地貌區包括5個民族自治區,以及云南、貴州、青海等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份,李岷認為,構建促進特殊地質地貌區持續發展的長效扶持機制,可促進特殊地質地貌區域民族團結和諧、社會事業進步和2020年與全國人民共同富裕奔小康。
特殊地質地貌區指的是所在區域的地殼活動強烈、斷層多、地災頻發、地層及巖土類型復雜,地勢(海拔)高、地形切割深、地表起伏大等生存環境相對嚴酷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南部和西北部,囊括了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等四大高原以及主要的大型構造山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