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批復同意《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也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后國家批復的第一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這項《規劃》出臺后,為湖北、湖南和江西帶來哪些發展機遇?在長江經濟帶發展過程中又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和其他城市群一起對我國未來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多大一個“群”?
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國土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
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戰略地位有多突出?
這樣一個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城市群,必將成為長江經濟帶三大跨區域城市群支撐之一,也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長江中游城市群要干啥“大事兒”?
把長江中游城市群團結起來,當然對其未來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規劃》中對其戰略定位為“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內陸開放合作示范區、“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并提出了六項重點任務:
城鄉統籌發展
堅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強化武漢、長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滬昆和京廣、京九、二廣等重點軸線,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發展格局,促進省際毗鄰城市合作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圍繞提高綜合保障和支撐能力,統籌推進城市群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互聯互通和現代化水平。
產業協調發展
依托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建立城市群產業協調發展機制,聯手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壯大現代農業基地,有序推進跨區域產業轉移與承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共建生態文明
著眼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建立健全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聯動機制,共同構筑生態屏障,促進城市群綠色發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格局。
公共服務共享
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全面加強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等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文化繁榮,聯合開發人力資源,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提升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水平。
深化對外開放
把握全球化趨勢和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共建開放通道和平臺,推進國內外區域合作,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為加快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長江經濟帶還有哪兩個群?
長三角城市群
2010年,國務院批準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區域面積21.07萬平方公里。根據規劃,長三角以上海為核心,區域內25個城市被分為核心區和輻射區。并形成以上海為核心,沿滬寧和滬杭甬線、沿江、沿灣、沿海、沿寧湖杭線、沿湖、沿東隴海線、沿運河、沿溫麗金衢線為發展帶的“一核九帶”空間格局。
目前,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已成為國際公認的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成渝城市群
以2011年獲批的“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為依托的成渝城市群,橫跨四川省和重慶市,以成都、重慶兩城市為核心,包括四川省內11城市以及重慶整個地區。今年年底前,成渝城市群規劃或將會上報。
我國還有哪些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1994年“珠三角”概念首次提出,2008年12月正式發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珠三角城市群以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和肇慶市為主體,輻射泛珠江三角洲區域,并與港澳緊密合作。
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是國家“十一五”規劃中一個重要的區域規劃。規劃按照“2+8”的模式制訂,包括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和河北省8個次中心城市。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或將于4月底下發,《規劃》將明確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區域定位,并將對產業布局、產業轉移對象進一步明晰。此外,生態環境保護、交通一體化建設方面將有較大突破。
除此之外,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的“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長江中游、哈長等城市群,使之成為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可以看出,未來中原、哈長等城市群也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城市群的聯動發展,將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實現做出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