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一位叫劉濤的80后副縣長辭職回鄉了。正是青春得意時,突然告別官場返鄉創業,也著實讓他的父母和鄉民大跌眼鏡,一時想不通。作為北大學子,劉濤從小就是村莊的驕傲,自北大畢業后,他先后在鄉鎮、共青團張家界市委、團省委、省委統戰部工作,30出頭就被任命為臨澧縣副縣長,仕途前景看好。
我國有句老話叫做“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如今倒是大不一樣,劉濤舍棄副縣長之位,返鄉搞種植基地,卻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一邊創業一邊幫助依然貧窮的父老鄉親早日脫貧。老話的邏輯全然顛倒過來,卻也是幸事:官場上不過少了一個副縣長,鄉村里卻多了一個致富帶頭人。在傳統評價體系里,放棄副縣長之官位而屈身當農民,多半都是腦袋燒糊涂了。但在劉濤看來,“一個人的價值,不取決于他所處的位置,而取決于他努力的方向。”我們也可反思:當副縣長的社會價值是否就天然地超過創業者?
其實,新的評價體系與舊的評價體系正在發生劇烈沖突。放在以前千軍萬馬考公務員的年代,這樣的沖突只是偶爾的、輕微的,副縣長辭職下海足可石破天驚。但在如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別說副縣長了,廳官們下海的新聞也隔三岔五出現。這不,前不久山東省菏澤市委常委、副市長張毓華不也辭職下海,轉戰深圳一家保險公司當高管嗎?張毓華還曾經當過定陶縣委書記,有過主政一方的經驗,放著廳官不當,去干保險,這只能說明他對保險公司那份職業相當滿意。
人才,未必一定要逗留在官場。可以想象,張毓華、劉濤這樣前景看好仍辭職下海的精英官員會越來越多,這對于企業界、創業界從官場吸引人才無疑開了好頭。只要新的社會評價體系建立起來,簡政放權落實到位,人才從官場溢出便會成為常態。官場在多年的高吸引力下,早已人才濟濟,精英都往官場涌,其他行業的人才結構必然有所困頓,因此,釋放部分人才潛力到其他行業,也是對長期人才畸形配給體系的一種修復。何況,“回家種紅薯”,放在過去是委屈,放在今天也許是發揮特長、建功立業的大好機遇呢!
對于官場辭職者來說,告別官場一定是他們思慮良久的選擇,換一種生活方式,換一種拼搏模式,追尋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何不可?無論是去創業,還是去打工,或者回歸學術,只要是合法勞動,都理應得到社會尊重。若然下海只是為了權力套現,搞歪門邪道,則又另當別論。無論是在官場還是商場,均需要遵循底線倫理,逾越了底線倫理,在官場蠅營狗茍,在商場爾虞我詐,都是要不得的。比如有一些退休官員在臺上時裝模作樣,暗布玄機,下臺后投身商海,利用權錢結合的網絡收取昔日權力紅利,也一樣屬于貪腐。
好在劉濤這樣的返鄉創業者,遠離了昔日當官的地區,回去搞特色農業種植,與蠅營狗茍顯然是不掛邊的。倒也可以觀察,官場積累的管理經驗,能不能幫助劉濤在農業創業領域大放異彩呢?若然成功,倒真是能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迅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