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員正在打撈藍藻。記者周密攝
近日,國內多家媒體以“昆明滇池內藍藻富集,水邊現死魚”“昆明滇池藍藻暴發,水面綠如漆”“昆明滇池藍藻富集變‘綠湖’”為題進行報道,稱滇池藍藻大量繁殖,湖面如綠油漆一般。對此,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昨日召開通報會,對滇池藍藻水華情況及應急處置工作進行介紹。據了解,今年滇池外海北部藍藻水華與往年同期相比并未明顯增加,針對近期藍藻水華情況,目前已開展八項滇池藍藻治理及應急工程藍藻清除工作。
答疑
A為何藍藻大量出現?夏秋大量繁殖聚集形成水華
通報會上,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長王麗華介紹,多年來,藍藻一直是滇池外海藻類植物的主要優勢種,每年夏季滇池水域生長的藍藻(主要種類為銅綠微囊藻等)細胞中分布有微小的腔囊,在風平浪靜的氣象條件下容易上浮。由于常年主導風向(西南風)和湖流的共同作用,滇池水面生長的藍藻容易在滇池北部沿岸的局部水域聚集并形成水華。
“在所有自然水域中都存在藍藻,但在營養豐富的水體中,藍藻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一定區域聚集、達到一定數量后,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這是一種自然生態現象。”市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房晟忠解釋,很多II類水、III類水水域中都曾出現過藍藻水華。“藍藻水華有明顯的季節性,在夏秋季節將必然會在一定時期內間斷性發生,其中每年5到10月是藍藻水華嚴重富集的重點時段。”
B為何會有死魚出現?目前不能肯定都是藍藻所致
據了解,藍藻正常情況下是在水中生長、游弋,發生光合作用時會消耗水中的溶解氧,當藍藻大量繁殖時,水中的溶解氧濃度迅速降低,很有可能造成水中魚蝦等水生物缺氧死亡。藍藻死亡后,會漂浮到水面上,形成大家感官上看到的“綠油漆”,死亡的藍藻腐爛變質發出異味污染水質,此外還會覆蓋水面影響光照,不僅會大大降低水體透明度,還可能妨礙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長。
針對廣大市民對藍藻造成大量魚類死亡的質疑,王麗華也表示,目前不能完全肯定湖面的死魚都是藍藻造成的。“最近有不少市民在滇池邊放生魚類,但是放生對于季節和水域都有要求,不然成活率不高。而目前并不適合魚類放生,因此在此前媒體報道的魚類并不一定是藍藻水華造成。適合放生的時候,滇池管理部門會組織相應的活動,建議廣大市民屆時參加再進行放生。”
C為何這個時段出現?今年的水溫和日照都增加了
昨日,記者實地走訪滇池外海、草海沿岸時看到,在湖濱路、海埂大壩沿線等容易富集藍藻的水域,能明顯看到綠色呈帶狀的藍藻漂浮在湖面上,尤其是靠近岸邊的湖水藍藻較多,十分黏稠,并散發出陣陣腥臭味。
王麗華解釋,影響藍藻水華的因素主要包括湖泊水體的營養狀況、水生生態系統狀況、水溫及氣象條件等。對于滇池而言,目前外海水體營養狀態為中度富營養,綜合營養狀態指數63.7,與去年同期持平,部分指標略有下降,其主要污染物總氮、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總磷分別下降29.2%、27.5%、13.6%、4.38%;葉綠素a上升22.2%。
“在水體營養狀態變化不明顯的前提下,水溫的變化也是影響藻類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滇池外海的平均水溫約25.1℃,比同一水域往年同期高出約1℃,同時,截至目前,今年日照時長也較去年多出170.6個小時,這就給藍藻大量繁殖提供了較好條件,因此滇池水域已進入藍藻水華發生的高峰期。”
D是不是水質變差了?富營養化已從重度降低到中度
“滇池草海前些年藍藻比較少,今年卻發生藍藻水華情況,是不是說明草海水質情況越來越差了?”對于市民提出的這個疑問,王麗華介紹,水環境治理分為五個階段,從嚴重污染恢復成清水狀態,依次是黑臭階段、藻型濁水穩態、藻-草共存階段、草-藻共存階段,最后是清水階段。“前些年,草海水質處于黑臭階段,這個階段內的水質連藍藻都很難生存,因此看不到藍藻水華現場是正常的,而現在草海水質逐漸變為藻型濁水穩態,與外海處于同一階段,雖然是濁水但藻類物質已經能生長了,恰恰說明草海水質正在好轉。根據監測,自今年5月1日起,牛欄江水進入草海進行補水置換后,水質營養狀態已降低14.9%,富營養化也已從重度降低到中度。”
數據
暴發天數及區域呈逐年下降趨勢
自2008年開始,市環境監測中心與相關科研單位開展滇池水域藍藻衛星遙感監測,每年4月至10月間對藍藻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從監測情況來看,2008年至2014年間,滇池外海北部水域藍藻水華情況已從重度轉為中度甚至輕度。
“判斷藍藻水華究竟是重度、中度還是輕度有很多個指標,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葉綠素a。”市滇池管理局滇池生態研究所副所長、正高級工程師韓亞平表示,滇池生態研究所對滇池外海北部重點水域開展藍藻動態觀測統計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外海北部藍藻水華發生情況分別為:
2010年:重度藍藻水華59天,中度藍藻水華78天,共137天
2011年:重度藍藻水華52天,中度水華64天,共116天
2012年:重度水華11天,中度水華60天,共71天
2013年:重度水華14天,中度水華49天,共63天
2014年:重度水華6天,中度水華39年,共45天
今年截至7月8日:重度藍藻水華4天,中度藍藻水華9天
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來,外海北部水域發生重度和中度藍藻水華的天數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從首次發現藍藻水華的時間上來看,2008年是4月7日,2009年是4月26日,2010年5月22日,2011年5月24日,2012年是5月31日,2013年是7月9日,2014年是6月15日,今年是6月19日,可以看到,藍藻水華發生的時間也在逐漸推后。藍藻水華發生的水域面積也在逐年減小。”
“因此,今年滇池外海北部藍藻水華與往年同期相比并未明顯增加。”王麗華表示,“但是,由于今年水溫高于去年同期,滇池藍藻水華的控制和處置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應對
八項措施應急處置
“依據藻情監測,2015年度滇池藍藻治理及應急工程藍藻清除工作已于4月啟動。”王麗華介紹,本周滇池北部沿岸約1平方公里局部水域出現藍藻,呈現零散富集,未出現大規模富集。根據滇池藍藻應急處置預案,主要采取了應急、日常和工程性三類共八項措施進行處置。
1 應急性措施主要有延長龍門藻水分離站及所有移動除藻船的運行時間,從8小時/天延長至12小時/天,如遇藍藻重度富集情況出現,將全天候連續作業,最大限度清除藍藻,最大打撈量一天可達4.6萬立方米;
2 集中調度現有移動除藻設備,外海北部索道沿線布置清藻船4套,除藻平臺6套,重點加強滇池北岸沿線藍藻收集處置能力;
3 將海埂公園沿線新建的四個藍藻收集口投入運轉,確保海埂公園沿線藍藻有效收集;
4 加強藍藻應急項目的現場監測和監管工作,確保人員到位、設備到位、資金到位、監管到位,同時要求除藻單位做好清除垃圾、漂浮物等水面保潔工作;
5 由于高海公路施工,造成龍門村水體置換通道堵塞,目前已責成責任單位盡快搶修通道,及時恢復運行,加快水體循環;
6 日常性措施為合理調配牛欄江—滇池補水,對于調入的23立方米/秒的水資源,除分配7立方米/秒通過玉帶河—大觀河補入草海外,其余水資源補入外海,加強外海北岸水動力,有效緩解滇池外海北岸藍藻富集狀況;
7 環保、滇管等執法部門也將加大對滇池全湖的巡查監管力度,強化水面保潔工作;
8 作為治理滇池外海北部沿岸藍藻重要的永久性工程,滇池外海北部水體置換通道提升工程也進入施工圖設計階段,該工程預計在年內完成。
昆明日報 記者 孫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