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正在編制“十三五”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規劃
盧溝橋什剎海將出保護規劃
本報訊(記者張楠)《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已經實施10個年頭了,從今年5月起,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開始對《條例》在本市的貫徹實施情況進行全面檢查。記者從今天上午正在進行的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上了解到,目前,北京市規劃委已配合市發改委組織編制《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規劃》。此外,目前,市規委還在編制盧溝橋、宛平古城和長辛店老鎮等地區的保護規劃。
去年,市規委制定了《北京市舊城平房區規劃管理辦法》,目前已報市政府研究審議。而西城區則正在編制什剎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辦法。
存在問題
沒標準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缺乏規劃標準
今天上午,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梁偉在會上指出,《條例》要求的舊城和歷史文化街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尚未編制,保護工作缺乏詳細具體規劃和標準。《條例》規定市政府應當制定并公布“具有保護價值建筑”的認定標準和程序,統一制定設置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標志,但這些制度措施迄今尚未出臺。
比如,《條例》規定“歷史文化街區內建設項目”均需做“評估”,但實際上,舊城內小型私房原址翻建的建設項目較多,全部開展評估工作,缺乏可操作性。
不一致
《條例》與現行法規規定鬧矛盾
對于文物建筑的保護,《條例》第36條規定,在保護規劃范圍內違法進行建設的,由規劃、城管部門進行查處。而《文物保護法》規定,擅自在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內進行建設等違法行為,由文物主管部門查處,二者存在矛盾,需要在《條例》修改時予以解決。
另外,關于在歷史文化街區內的新建、擴建活動,《條例》與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規定也存在不一致,需要明確。
難疏解
保護區內平房常住人口至少30萬
目前舊城的保護和改造,實現了由開發主導向政府主導,由“大拆大建”向小規模、漸進式、微循環改造模式的轉變,但主要采取自下而上推動具體項目帶動保護的方式進行,商業性開發程度高,功能和人口未能得到有效疏解。
據統計,目前在舊城歷史文化保護街區范圍內,居住在平房區的常住人口不少于30萬人,依然面臨著居住環境惡劣、基礎設施僵乏、交通極為不便、違法建設現象頻發、安全隱患巨大等突出問題。
人大建議
保護舊城平房區調整人口密度
梁偉提出,建議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納入市“十三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當中。進一步完善舊城和歷史文化街區專項保護規劃,抓緊編制歷史文化街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明確保護范圍、保護原則、保護內容、控制指標和土地使用功能、人口密度、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分類保護、整治措施等。
根據保護對象的內容和性質,合理界定保護責任主體,明確投資方式和資金投入重點方向,對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歷史文化街區、文保單位和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筑的保護,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對只需保護舊城整體風貌的區域,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積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對舊城平房區改造項目,要充分發揮政府和居民的兩個積極性,合理分擔資金,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投入的最大效能。
要認真研究制定對舊城的特殊政策集合,確立舊城為政策特區,從人口疏解、土地和房屋產權交易、房屋管理、文物修繕保護與利用、交通及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制定特殊的政策措施,確保舊城尤其是歷史文化保護區內的成片平房區得到有效保護和改善,力爭把舊城的居住人口密度和就業調整到適度水平。J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