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對基層教改頗為敏感的浙江省教科院院長方展畫,最近又揪住了教改中的一個“辮子”不撒手:“初中在15年基礎教育中是片洼地。”方展畫說,“浙江省在2004年就已經普及了15年基礎教育,隨著后普及時代的來臨,人民群眾‘上好學’的訴求越來越高。前些年,幼教也是塊洼地,可這幾年通過政策調整上去了。高中、小學改革也在不斷出新,唯獨初中,狀態始終起不來。”
位于基礎教育分流關口的初中,究竟面臨怎樣的處境?
初中發展面臨“四困”
張愛民有12年當初中校長的經歷,3年前他接手浙江衢州市常山縣一所新建初中。“這是一所撤并鄉鎮薄弱校后建起來的學校,主要為解決農村孩子進城讀書問題。”對于初中學校目前的狀態,張愛民一番帶點無奈的描述,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方展畫的觀點。
張愛民說,初中眼下起碼面臨“四困”:一是道路選擇之困。在不少人看來,小學可以生動活潑地抓素質教育,高中可以大張旗鼓地抓應試教育。唯獨初中,卻面臨著若生動活潑抓素質教育學校就活不過今天,死抓應試教育又活不過明天的尷尬境地。二是教師發展之困。有人說小學教師的快樂能被人看到,高中教師的辛苦會被人想到,唯獨初中教師的辛苦別人覺察不到。在多數人印象里,小學教師活潑美麗,高中教師揚眉吐氣,只有初中教師多少顯得有點垂頭喪氣。三是學校價值之困。初中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理當承上啟下,而現實的處境卻是有點不上不下、兩頭受氣。小學常常指責學生在初中學壞了,高中則指責初中沒把學生教好。四是學生教育之困。小學生因為年齡小比較聽話,高中生因為自我管理能力加強不需要耳提面命,唯獨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向來不好管。
張愛民的一番話引起了不少初中校長的共鳴。地處溫州樂清市的鹽盆第一中學校長陳建華深有同感:“作為一所農村初中,學校的生源實在不理想。”陳建華調到鹽盆一中做校長,他首先考慮的就是想方設法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使教師教起來有成就感,學生學起來不枯燥,有主動性。“這樣才能留得住學生。”記得學校第一年招生時,不設門檻把所有的生源都攏來,即便如此,也沒有招夠學生,陳建華對此記憶猶新。
“先學后教”能否成為解困良方
初中問題有沒有解困良方?對此,浙江省教科院在全省部分初中進行了摸底調研,結果發現,一些聚焦課堂教與學形態雙向轉型、嘗試“先學后教”的學校在實踐中已經找到一條可行路徑。“實際上‘先學后教’的做法并不新鮮。問題是先學之后教什么,這個問題一直沒解決。我們希望借此路徑研究下去,從此打開缺口,進而尋找到解初中發展之困的突破口。”方展畫說。
在方展畫看來,解困關鍵在理念更新,重點在課堂變革。“以教師的教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這是個問題。如果課堂能夠把先學的時空打開,讓學生的問題成為后教資源,把學生自主學習的狀態教出來,這就接近了課改的目標,學生也才有可能生動活潑地發展。”實際上,根據浙江省教科院早先的一項調查,初中教材中20%的內容是學生已經掌握的,70%的內容則完全可以通過自學獲得,而真正需要教師講的其實只有10%。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浙江省教科院選定省內6所師資生源一般、學校有改革愿望、校長能夠親力親為的初中進行“先學后教”機制性改革探索。
地處杭州市江干區城鄉接合部的筧橋實驗中學就是其中一所。掐指算來,高瓊已經在這所學校做了8年校長。8年時間,他把一所底子薄弱的城鄉接合部初中建成了一所遠近聞名的優質學校。“關鍵在改變教育理念,改變教師心智模式,改變課堂教學關系。只有課堂真正轉變了,輕負高質才能實現,初中的教育生態才能真正改觀。”對抓教學從不發怵的高瓊這次啟動的是學校全面改革,“學校當然要分數,但更要學生一輩子的健康成長。”
浙江省安吉縣在包括初中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以創建小組合作制為抓手的課改已經進行4年,這是一項旨在構建和諧健康育人環境、全面培育學生能力與素質的改革。負責這項工作的縣教育局副局長蔡洪偉認為,小組合作制是一個具有良性團隊力文化的學習型組織,在這里,一切學習任務可以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高效完成。學習不再是被強制下的行為,而是學生發現自我、成就自我的平臺。
“課改多年,改課程結構內容的多,改課堂方式的少。為什么?根子就在缺乏教育機制支持。”蔡洪偉說,“以小組凝聚力、團隊力為基礎的小組文化,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了肥沃土壤。更重要的是,實踐下來,學生明顯對學校有了安全感、歸屬感。”
浙江教科院的調查也驗證了這一點。事實上,圍繞學習任務單、導航單等導學案進行的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對參與實踐的6所學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鹽盆中學回流的學生明顯多了起來。”陳建華說。而樂清教師發展中心附屬初中校長謝林也明顯感到,初三厭學現象少了很多,學生臉上多了自信。
接下去的路該怎么走
不久前,浙江省教科院召開初中“先學后教”教改論壇,6所先行先試學校在曬出各自“成績單”的同時,也提出不少困擾和問題:“先學后教”是否適合每門學科?學生課堂自主了,課上不完怎么辦?課堂的時間和空間更多還給學生后教師的功能怎么才能不被弱化?教師如何不被變成課堂牽線的木偶?現代工具如何被課堂形態變革使用?
6所試點學校不約而同提出,希望建立合作聯盟,彼此分享經驗,抱團突破發展困境。對此,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張振新表示,2002年開始的全國新一輪課改經過這些年,在政府的強力推進下,盡管教育理念得到改善,但落地的事還遠遠不夠。接下來必須要有民間的力量往前推進,初中改革可以借此東風,使課改真正落到實處。張振新希望這股民間探索改革的力量越強越好。
“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包括初中在內的課改,一定要對互聯網給以足夠的重視。”張振新說。實際上,作為浙師大附屬初中,筧橋實驗中學近些年一直在探索將理念落地的路徑。“出租車行業有了‘互聯網+’思維,就成了滴滴打車,銀行有了‘互聯網+’思維,成就了支付寶。”高瓊說,借助這一思路,學校目前正在探索“We—課堂”的教學形態變革,“‘We—課堂’是以學為中心的自助、自主和自治課堂,它基于全球資源和國際視野,其內容可以統整、跨界和再造;另外,‘We—課堂’更是‘互聯網+’思維下基于‘e—learning’的課堂,是線上線下統整和課堂的無邊界延伸,也是大數據、云技術、游戲思維、創客思維的有效使用”。
“我們只是走在路上。”高瓊說,因為形成這類課堂形態不僅需要學校課程的整體建構、信息設備的改造升級,還需要技術的正確運用,而目前出現的翻轉課堂、混合式課堂等都是學校對這種課堂形態的積極探索。對此,張振新的看法是:“好在已經開始,好在學校的生態已經發生了變化。”■記者 時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