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從最初的書院發展至今,浙江鎮海中學有著百年歷史。從2002年開始,鎮海中學的高考成績就像股市“牛市”中連續上揚的“k線”,重點大學錄取率持續走高。今年浙江省的文理科兩個狀元都出自鎮海中學。
與黃岡、毛坦廠、衡水中學等傳統的超級中學氣質不同,鎮海中學2006年開始課程改革,2012年課改深化,去年,浙江、上海啟動高考改革試點,在這一背景下,鎮海中學又開始探索教學新模式。從課程設置到培養模式,究竟怎么改?
鎮海中學已連續兩年囊括了浙江省的文理狀元,今年參加高考的370多名高三畢業生,350多人就來自寧波市鎮海區。校長吳國平說,好成績并未依賴好生源,也并非是填鴨式教育。除了文化課,學校擺著鋼琴,可以隨時彈,畫廊、書畫館也是從早開到晚,社團活動豐富,就連和學習無關的學校保潔,也都由學生親自來做。學習生活該怎么安排,就是讓學生自己選。
校黨委書記張詠梅:他就會把學校當成一個家一樣,自己在經營,在這中間,認同感比較高,一種歸屬感。
自主選擇也體現在課程設置上。鎮海中學2006年開始搞課改,九大學科設置了18個模塊,學生可以18選6;2012年的深化課改,進一步豐富知識拓展類、職業技能類等選修課程。張詠梅告訴記者,去年開始的高考改革試點,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權。
張詠梅:原來是分文理科的,現在不分了。現在除了語文數學其他科目都能夠考試兩次,改變了一考定終身的模式。深化高考方案綜合評價方案之后,其實就是增加了選擇性,增加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性以及學生潛質的考試。
在高考指揮棒下搞了幾年課程改革,課改和最終的考核方式——“高考”,始終不是同樣的節奏,用校長吳國平的話說,課改和高考存在“兩張皮”的現象,而新的高考改革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吳國平:和我們的深化課程改革的內容結合的更密切了,過去是兩張皮,課程改革是課程改革,高考是高考,這樣課程改革其實很難深入。所以說當時的課程改革做得好不好、深不深,主要取決于學校的校長和老師的教育良知。現在不僅僅取決于教育良知了。如果學校為了應付升學,你也必須要這樣做。
根據高考改革方案,語文、數學、外語為必考科目;考生根據本人興趣特長和擬報考學校及專業的要求,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等7門中,選擇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2017年,浙江省的高考將按這個方案執行。今年9月份即將開始讀高二的這批學生已經經歷了一年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學習生活,定制課程開展得怎么樣?
浙江“7選3”的考試科目有35種選擇組合,也就是說,學生的選考科目組合不再局限于“理化生”或“史地政”,而是有35種選擇。
吳國平說,9月份開學新高二的這批學生,已經按照改革方案開始實施“走班教學”。但是這也給學校的組織和管理層面,帶來很大的壓力與挑戰。因為吳校長和鎮中老師們,既要理解并執行高考改革方案的基本條款,又要因地制宜地為本校學生提供策略性的應對措施。換句話說,私人定制的“代價”著實不小。
吳國平:所以對于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帶來了很大挑戰。比如說有的學科選擇的人很少,比如說技術,也就幾個學生,但是作為學校來說,幾個學生也要開課啊,這樣組織工作就多了么。我們構建一個班級,基本都要45人的,現在可能十幾個二十幾個,都要組織一個班級。所以對于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提出了很大挑戰。
而與此同時,糾結的不僅僅是校方。吳國平說,其實家長和學生也存在從迷茫、糾結到最終決定的選擇過程。定哪個方向?選哪些課程?這對于學生來說可能算是“一選定終身”的這個問題,而這還僅僅是高考改革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幸運的是,鎮海中學并不缺乏學生和老師之間溝通的渠道,和校長“約咖啡”就是鎮海中學實行了好幾年的一個特色活動。
吳國平:其實就是為了更好的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比如說有同學問現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實施之后,他問我比如說文理不分了,我理化生,我理科不是特別好,我想學習文科學科。我就說其實不矛盾的啊。現在說是文理分科,其實文理都要學的。
老師沒有重組,設施設備還是老高考模式下的配置,財政、人社部門也并沒有因為新高考額外增加對高中的經費投入與教師編制等。因此鎮海中學只能挖掘現有潛力,在保證每一個學生,每一周不超過26小時的教學時間的同時,在具體的時間上做一些調整。
吳國平:就是比如說原來的教學時間都在白天,幾點到幾點,以后可能就是利用晚上的時間,就像和很多大學一樣,利用晚上上課。同時利用網絡解決教室不夠,教師不夠的問題,彌補一些困難。
對于目前的高考改革方案,吳校長感嘆,雖然現在他們依舊是按照完全讓學生選擇課程的模式,但是很難滿足各方需求,最終的實施方案怎么定,仍然在探索中。(記者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