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萬盟軍戰俘遭受日軍殘暴奴役和非人虐待
殘暴虐俘制造人間地獄
遺忘歷史犯下新的罪惡
兩大虐俘暴行致死2.7萬人
“巴丹死亡行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制造的震驚世界的戰爭罪行與虐待俘虜事件,在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后,日本陸軍也開始進軍菲律賓,在菲律賓巴丹半島上的美菲守軍與日軍激戰達4個月,最后因缺乏支援與接濟,1942年4月9日約7.8萬人向日軍投降,這些戰俘被強行押解到100公里外的戰俘營,一路無食無水,沿途又遭日軍刺死、槍殺,死亡約1.5萬人。
“泰緬死亡鐵路”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占領緬甸而修建連接泰國曼谷和緬甸仰光的鐵路,“死亡鐵路”的名字來自建設時戰俘的死亡率。工程使用盟軍俘虜6.2萬人,戰爭結束前1.2萬人死亡。一名幸存戰俘回憶說,他眼看著同伴一個接一個倒在地上,整個工地尸橫遍野,慘不忍睹。
二戰老兵弗雷德·塞克在《永遠不能忘記——日軍戰俘營的歲月》一書中描寫了日軍行刑的殘酷場景:“我們目睹三個被綁在木樁上的水手受刑——看守用步槍上的刺刀用力刺向水手們的喉嚨、肚子和下身……他們會很緩慢但很痛苦地死去。這是為了警告那些試圖逃跑的戰俘。”
“死亡行軍”時戰俘們的手被綁在背后。(美國國家檔案與文件署)盟軍戰俘死亡率高達27.1%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共俘虜盟軍戰俘約35萬人。為充分利用戰俘的人力資源支撐侵略戰爭,日軍拋出“以戰養戰”的戰時策略。1942年11月11日首批盟軍戰俘共1428人到達沈陽。從1942年11月到1945年8月長達34個月的關押期間,日軍在奉天盟軍戰俘集中營的暴行從未間斷,長期以來的虐待和極端惡劣的生存條件造成了如此高的死亡率,是歐洲戰場上德國戰俘營盟軍戰俘死亡率的13.3倍,是不折不扣的“死亡戰俘營”。
一份文件顯示,戰爭結束之際,東京的軍部曾發布一道命令,要殺害所有戰俘。美軍太平洋艦隊決定實施營救行動,與此同時美軍在日本本土的其他戰俘解救行動也陸續取得成功,戰俘集結地包括長崎、橫濱、青森和千歲等地。到9月底,大部分戰俘都通過沖繩和馬尼拉回到自己的祖國。
根據統計,1945年日本投降后,總共有3.75萬名英國和其他英聯邦國家戰俘、2.85萬名荷蘭戰俘以及1.44萬名美國戰俘獲救。東京審判的數據顯示,落入日軍之手的西方國家戰俘死亡率高達27.1%,這比納粹德國和意大利關押的西方國家戰俘死亡率高出7倍。本報記者 孫穎X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