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曾被“負面新聞”纏身的湖北省監利縣,有了為自己正名的機會。
6月1日夜,“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這是我國內河航運史上空前的大災難,454條生命下落不明!
在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領導下,一場規模空前的水上大救援迅即展開。
“我們在6月2日凌晨全部到了辦公室,連續40多小時沒睡覺。”監利縣委宣傳部的領導告訴記者,當天全縣所有機關干部全都連夜到崗。
一時間,監利上下,捧著一顆心,擰成一股繩,全力參與“東方之星”號客輪的救援和善后工作。
災難面前,監利人書寫的“小城大愛”,感動中國,溫暖世界。
但你可知道,監利曾經是出了名的“問題縣”——
1996年到2011年,監利連續四任縣委書記落馬!
監利人“愛告狀”,黨委政府大院經常被圍堵、上訪量常年位居湖北前列。
“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這封聞名全國、直書國務院總理的信,就出自監利……
“我就是監利人,我太知道監利了!別去我們那里投資!”去年底,廣東東莞元和家具有限公司準備在監利投資,公司一位監利籍中層的“貼心話”,讓這樁已簽好意向合同的生意“黃”了。干部吃拿卡要、老百姓“愛告狀”、投資風險大,是這位監利人對家鄉的老印象。
今年7月,元和公司老板又給監利香港家居產業園打來電話,說要正式簽約。他說:“看了新聞,現在的監利和以前不一樣了……”
“小城大愛”,讓外界重新認識了監利,也讓監利人重新認識了自己。
刷新認識的背后,有著強勁的動力源。
監利之變,源自深入貫徹十八大后黨中央關于全面從嚴治黨的重大戰略部署,源自干部作風的深刻轉變、政治生態的凈化。
曾經連續四任縣委書記落馬
4年多來四大班子沒有一位領導因違紀被處理
連續四任縣委書記落馬,直接的結果,是群眾對干部失去信任,產生對立情緒。
對“第五任”縣委書記的選拔,從湖北省委到荊州市委,都慎之又慎。
經過反復嚴格考察,2011年9月5日,提任監利縣長董新發為縣委書記,被列入湖北省委常委會的研究議題。這次常委會沒有馬上決定,而是要求省紀委、省委組織部再派出調查組核查。經過20多天核查,調查組并未發現問題。常委會再次討論,最終通過任命。省委常委會兩次討論一個縣委書記人選,比較罕見。
“寧可家徒四壁,也不能收一分錢;寧可發展慢一點,也不能再出問題。”董新發上任前,湖北省委組織部領導如是告誡。荊州市委書記李新華也曾分別與董新發和時任監利縣長黃鎮長談,反復叮囑他們“千萬要挺住”。
“當時,監利干部去省里市里公干,總感覺對方有些避之不及;基層群眾認為干部都有腐敗問題,極不信任。”今年8月升任湖北省信訪局副局長的董新發回憶,“那是我壓力最大的時候。”
縣委縣政府的主要領導,是影響一個縣政治生態的關鍵。
2011年10月,黃鎮任監利縣長。一次,董新發和他在縣委大院散步,邊走邊談,聊了兩個多小時。兩人約定,從自身做起,做到“三個一”:不收一分錢,不插手任何一項工程,不安排一個親戚朋友“進編”工作。
2012年春節前,監利新班子上任后的第一次全縣部辦委局領導干部會議特意安排在荊州市黨風廉政教育基地召開。監利兩位新領導在會上擲地有聲亮明“三個一”,要求領導班子成員必須做到,并請大家監督。
2013年4月的一個晚上,董新發一位親戚為同學兒子進監利政府機關工作的事情找他說情。“得知是為同學說情而來的,我堅持不開門。僵持了一個多小時,我最后也沒開門,親戚是哭著走的。”董新發當縣委書記的4年間,節假日幾乎沒離開過監利,但這年的“五一”,他特意去了那位親戚家并請吃飯,求得諒解。
監利城西有一塊地,過去歷經多次拍賣都流拍,最高金額不過700萬元。去年,一位湖北石首開發商出1400萬元高價與監利本土開發商競拍這塊地。惱怒的競爭者質疑道:“你肯定是黃鎮的朋友!”
原來,黃鎮也是石首人。但是,黃鎮與那位開發商老鄉并不熟悉。這次,這位開發商本打算到監利開拓市場,最后卻被黃鎮勸退了,“瓜田李下,說不清楚。”
“沒有最嚴、只有更嚴,我們持之以恒地把中央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到實處、落到基層,對自己是超乎尋常的嚴格。”現任監利縣委書記黃鎮說,“去年,我父親70歲生日,家人想好好操辦一下。我覺得不妥,最后沒有回去。父親很生氣,說我沒有人情味。”
截至記者發稿時,監利縣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大班子31位領導干部,4年多來沒有一位因違紀被處理,這在荊州絕無僅有。
律己嚴,才有資格對下嚴。“當時監利的干部中有‘四風’:玩風、吃喝風、人情風、跑官風。”董新發說。所謂“玩”就是“帶彩”娛樂,下午三四點鐘,很多辦公室就“人去屋空”,跑官要官、請客送禮也很普遍。
歪風怎么剎?嚴懲處、立規矩。
2012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剛好是荒湖農場一位分場長的生日。還沒下班,農場5個分場的黨政一把手等一行11人,全部脫崗到縣城打牌喝酒慶生,被紀委工作人員逮個正著。
監利立即召開縣委常委會討論如何處理。是全部免職,還是“從輕發落”?常委們開始意見并不統一。但經過一番爭論,最終決定全部免職。雖然,荒湖農場經濟總量占全縣的1/23,但它也只是“局部”。而如果這次不剎住歪風邪氣,全縣的“大局”就沒法保證。
“5個分場黨政一把手全免了,今后工作怎么開展啊?”荒湖農場黨委書記找董新發求情。
“你早就該想想,工作應該怎么干!”董新發反問道。
正月初十,監利召開三級干部大會,通報11名干部免職決定,全縣震動。
為進一步強化全縣黨員干部紀律意識和規矩意識,營造和保持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監利今年4月出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八個一律”規定,鐵腕正風肅紀。比如“帶彩”娛樂,別的地方一般只是黨紀處分,監利一律免職;中午飲酒和違規宴請,也是一律免職。
2011年以來,監利縣紀委每年查辦案件80多起;今年前9個月,已查辦案件204件。紀檢部門同時暢通了來信、來訪、來電、網絡、手機短信“五位一體”的舉報渠道。發現違紀違法線索時,任何人都可通過文字、語音、圖片或者視頻等方式隨時舉報。
“東方之星”號客輪救援期間的一件事,或可說明干部作風之變:6月3日凌晨3時,監利通知全縣120個部門單位清晨6點開會,部署家屬安置工作;到點開會時,無一人遲到、無一部門單位缺席。
曾經是幾乎沒工業的“幺把子”
4年規模企業數量增量超此前60多年之和
農田大小不一、溝渠淤塞;通村公路通達率僅為12.7%,而且大多坑坑洼洼,“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團糟”;村衛生室缺醫少藥,小病應付大病靠拖;供電緊張、電壓極低,冰箱、洗衣機等電器成擺設,“家用穩壓器”成為標配。農民負擔沉重轉而棄田外出打工,全縣撂荒面積一度達30萬畝,農民抗費抗稅現象屢見不鮮……
監利是我國水稻產量第一縣,長期以來經濟結構單一,農業占比大,幾乎沒工業,群眾看不到富裕的希望。2003年,監利縣農民人均收入2400元,低于同期湖北及全國農民人均收入。
“監利過去的各種矛盾,發展慢是主要根源。”李新華分析。
發展才是硬道理。
江蘇沭陽的面積、人口都與監利相似,也是農業大縣,發展基礎與監利差不多。1995年,沭陽的財政收入與監利相當。但到了2011年,沭陽的經濟總量達到410億元,是監利的近3倍;財政收入64.65億元,是監利的16倍!
沭陽為什么能?監利組織全縣在職的所有科級以上干部,分4批去學習取經,歷時兩個多月。“震撼”“差距真大”……是監利許多干部的感受。“一定要轉變觀念,從現在開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再也不能等了。”黃歇口鎮鎮長宋敦才在學習體會中認為,沭陽的巨變是干部群眾一起拼出來的,監利要想發展,首先要改變“等靠要”的惰政思維、消除“軟懶散”的工作作風。
監利一方面引外援,下大力氣招商引資。2012年以來,先后成立46支專業招商小分隊,簽約工業項目151個,協議總投資近500億元。
“我們建立了重大招商引資項目領導跟蹤幫辦制度,為投資者,特別是對政府重點招商引資企業指定專人全程幫扶。”縣工商局局長王小垓說,監利全力改善政務服務環境,項目落地之后,明確一個縣直單位為其“保姆”,全程負責各項手續辦理,讓企業引得進、留得住,為企業創造寬松的發展環境。
2013年開始,監利建立了“5+X”督辦機制。當地對招商引資、項目建設、計劃生育、社會綜治、文明創建和一項重點中心工作進行督查,每月5日結賬。每項工作通報后兩名,最后一名上臺當著全縣200多名干部的面作檢討;連續兩次末位上電視通報,三次免職。這一營造你追我趕氛圍的“憨辦法”,一直堅持至今。
另一方面練內功,大力扶持本土企業做大做強。由于感覺發展環境不好,監利本土企業家、福娃集團董事長謝松柏曾打算將企業總部搬離監利。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后,縣委主要領導親自聯系公司,為企業解決實際困難。謝松柏“用腳投票”,留在了監利。今年,福娃的銷售額將突破100億元。
福娃通過“公司+基地+農戶”訂單產銷銜接方式,與全縣20萬農戶簽訂了120萬畝優質水稻訂單,可幫助全縣農戶增收3億元。謝松柏自豪地說:“我們大力推廣良種,現在公司監利基地的水稻收購價,幾乎是全國最高的。農民兄弟受益最大。”
像福娃這樣的龍頭企業,監利共有63家,形成了糧食深加工、水產品加工、畜禽養殖等六大優勢產業體系。農產品加工業產值200億元,是農業總產值的1.36倍。同時,監利農業機械化程度也突飛猛進至全省領先水平,農民勞動強度大為減輕。
王小垓說,目前全縣共有市場主體3.6萬戶,比2012年增長50.3%。如今在監利,市場主體越來越多,吃拿卡要的窗口單位卻越來越少,服務意識越來越強。
今年上半年,監利玉沙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出口業務單證收集的報關員突發疾病,延誤了出口退稅申報。
按規定,出口退稅企業無正當理由延遲申請退稅,稅務部門將不予辦理。監利縣國稅局獲悉此事后,立即主動聯系企業和荊州市國稅局;荊州市國稅局又與湖北省國稅局聯系。通過調查核實,縣國稅局決定在6月補辦出口退稅,讓企業避免了116萬元損失。
企業發展得好不好,關鍵是看落地之后發展的“土壤”怎么樣。好土壤才能養出“金娃娃”。2011年以前,全縣銷售收入過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共57家。截至今年4月,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已達133家,4年增量超此前60多年之和。2014年,監利GDP增速達11%,農民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居全省前列。
監利是勞務輸出大縣,全縣160萬人口中,有49萬人長期在外打工。而最近幾年,隨著家鄉企業增多,每年都回流1萬多人在家門口就業。
“監利以前是‘幺把子’(最末位),現在發展了,大家揚眉吐氣,信心十足。”黃鎮說。
曾經一座公園“謀劃”20多年
4年摘得一度被視為“天方夜譚”的3塊金字招牌
“馬路寬了,街道整潔了,高樓也起來了。”出租車司機萬正圣親眼見證了監利這4年的點滴變化。從外地調任監利縣委組織部長的黃林強也說:“監利過去是荊州最臟亂差的縣城,現在是全市規劃最好、最漂亮的縣城。”
以前,監利群眾上訪,反映很多的民生問題:水壓不夠,住樓房的吃不上自來水;下水不暢,屋外下雨屋里受淹;孩子上學,病人就醫,老人養老等,各有各的難題。
經濟發展了,政府“有錢”了,監利首先讓群眾受益。
去年投入使用的監利縣人民醫院,是當地最好最漂亮的建筑之一。“醫院環境很好,用的設備也比原來先進,在這里看病很踏實。”汪橋鎮居民程小英說,現在農民也有醫療保險,有些病能報80%多,不像以前有病不舍得看了。
“東方之星”號客輪救援過程中,監利縣人民醫院、縣殯儀館等高質量民生設施,讓生還者得到及時的醫療救治,讓逝者有尊嚴地走完最后一程。
今年2月6日,位于監利縣城的濱江公園正式開園迎客。“因為地處長江干堤外邊,這里以前有很多小攤位和私人娛樂場所,給人的感覺是臟亂差。”一位市民告訴記者,公園建成后,“白天可以去看看風景,跟親朋好友坐在里面聊天,帶著孩子去公園里放風箏;晚上可以在里面散步、親近自然。老家來親戚、外地來朋友,我都會帶他們來這玩。”
然而,早在2010年,就有監利市民上網“吐槽”:濱江公園到底還建不建,規劃那么多年了,愣沒看到影蹤。“當年我談戀愛的時候,就說要建。”50多歲的謝松柏說,沒想到這一等就從毛頭小伙熬成了小老頭,“換了五六屆政府,在這一屆手里才真正建起來。”
大變樣的,不僅是城區。
“不讓垃圾過夜。”胡先祿一年前成為毛市鎮工農村的專職保潔員,每天都會把村里的垃圾清運到垃圾中轉站。70多歲的村民陳孝光說,多虧了縣里政策好,為村里建起了垃圾堆放清運設施,更有了專職保潔員。據悉,監利已經投入1000萬元幫助450個村建立長效保潔機制。
過去,監利許多農民將逝者骨灰盒套棺重葬,有的葬在基本農田,有的葬在房前屋后;祭祀期間,到處煙霧繚繞、紙屑亂飛,既嚴重影響村容村貌,又帶來火災隱患。今年初,縣政府將改變農村喪事大操大辦、亂葬亂埋行為列入“十件實事”,提出了興建農村公益性公墓方案。
監利縣財政計劃投入3000萬元,用3年時間實現農村公益性公墓全覆蓋。公墓只收取墓穴工料費和日常維護管理費,保本運營。截至目前,監利已有37個村建成了公益墓園,40個村正在建設中,其余村將于今年年底前全面開工。
“現在村干部都很不錯,經常來問我家里有什么困難。”容城鎮三閭新村社區居民李恭文激動地說。他患肺病多年,幾近喪失勞動能力。前些年靠在縣城跑“摩的”謀生,后來全縣“禁摩”失業返鄉。了解到他家庭困難,民政部門為他夫婦兩人辦理了低保。現在兩人每月能領800元,基本能滿足生活需要。
付出就會有收獲。這幾年,監利連續摘得曾經視為“天方夜譚”的3塊金字招牌。2012年,被授予省級衛生城市榮譽稱號;2013年,被授予省級園林城市榮譽稱號。努力了20多年的省級文明城市,在“東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之后,湖北省委決定,今年7月特別提前授予監利。
曾經以“愛告狀”出名
如今“小城大愛”已成監利新名片
監利人“愛上訪”“愛告狀”出了名。
“2011年10月任職縣長后,我第一次調研是到縣廣電局。剛要離開廣電局時,在大門口就被群眾攔住了,他們‘撲通’一聲就全跪下了,讓我很震驚。”黃鎮回憶,一問原來群眾是為家里下水管排水不暢問題上訪。
“我到監利第一天上班時,縣政府大院里擠了三四十名上訪群眾,還拉起了‘我要吃飯,我要種田’的橫幅。”董新發說,“當年縣委縣政府大院內上訪者堪稱‘絡繹不絕’。”
信訪情況好轉開始于2011年,赴省進京非正常上訪數量大幅下降。2010年、2011年兩年上百人次進京;2014年只有二十來人次;今年只有十來人次,涉及兩個人。2012年開始,監利信訪工作連續3年受到荊州市表彰;2014年被湖北省表彰,進入全省先進行列。縣信訪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來上訪的群眾都比較理性、有序地表達訴求,不像過去“拍桌子,打板凳”,怒氣沖沖,堵門堵路。
農民負擔重曾是監利農民上訪的主要原因。國家免除農業稅后,一些地方仍變相增加農民負擔,引起農民不滿。2013年,有媒體報道監利農民負擔依然沉重,湖北多位省領導批示要求徹查。
原來,盡管國家早已實施鄉鎮機構改革,但監利卻“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把一些被精簡的機構“改頭換面重開張”,繼續安置應該被分流的人員。一個極端的例子是,鄉鎮機構改革后,某鄉鎮設立了一個“小公社”,作為二級機構夾在鎮、村之間,人員達上百人。這些沒有編制的人員,得不到財政供養,工資、福利、工作經費從哪里來?還是從農民身上收。
當年,監利開展全縣財務大清理,清退140多名超員村干部,精簡了110多名超配的工作人員,退還了農民近1200萬元資金。其中包括700多萬元招待費,監利縣要求村干部在群眾大會上當眾退還,“把吃進去的全都吐出來”。
去年,湖北省紀委副書記、省監察廳廳長吳琦又去監利明察暗訪了一天半,所到之處,農民都回答“真沒亂收費了”。
除了農民負擔問題,各種民生事項也是上訪熱點。“過去,不少干部高高在上,服務意識薄弱,回避、推諉矛盾的多;群眾對干部不信任,所以信上不信下,越級上訪的多。”縣信訪局局長冉軍垓說,隨著監利縣干部作風的轉變,矛盾化解更加有序。
對此,王新鵬夫婦感觸最深。2001年12月,柘木鄉食品所將所內一處房產賣給何某;后來,食品所在沒有與何某廢止房屋轉讓合同的情況下,又將房產轉賣給王新鵬。一房兩賣,王新鵬與何某的“拉鋸戰”也就此開始。
2004年,監利縣法院宣判,判決食品所(此時已改制,機構撤銷)與何某合同無效,房產歸王新鵬所有,但何某拒不交出房屋土地使用權證。
10多年來,王新鵬夫婦基本每周一次,坐幾個小時車到縣城上訪。隨著食品所的改制和其上級部門的撤銷,他們越來越找不到“主事”的部門,雖然執著上訪卻毫無結果。
今年9月,監利縣主要領導親自督辦此案,經過10多次協商,王新鵬夫婦終于可以辦理房產證了。
群眾相信干部真的在為百姓謀利益,大災大難面前,才能上下一心。
江城路59號,監利人民廣播電臺。“東方之星”號客輪救援期間,監利滿城的志愿者“黃絲帶”就是從這里飄起。
“我長期在監利生活,以前這里名聲不太好。”電臺負責人楊用富說,“當時呼吁大家把車獻出來無償服務,有沒有人來,我心里真沒底。但沒想到,不到半個小時,電臺的小院子就擠滿了車。”10天時間,3160輛私家車加入黃絲帶行動。
11月3日上午,記者隨黃鎮走訪慰問了救援中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在縣城天府東路陳記炸醬面館,80后老板魯超操握住黃鎮的手說:“我們就是想讓大家感受到監利的溫暖,不求啥回報。”救援期間,陳記炸醬面館為遇難者家屬、解放軍等提供免費用餐,共送出8000多碗面條。
黨風與民風的良性互動,從一段插曲中看得最清楚。“東方之星”號客輪救援過程中,一位外媒記者采訪一位當地農民時,試圖誘導他批評指責政府,結果反而被怒斥:“你還有沒有良心啊?你沒看到他們都在盡心盡力地忙著救援嗎?”
6月中旬,“東方之星”號客輪善后工作臨近尾聲時,臺資企業東莞崧崴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呂崴林,一家三代一起來到監利。呂崴林的老母親年近九旬,但仍堅持親自趕到監利,“監利的民風這么好,人這么善良,在這里投資我放心。”
“小城大愛”,已成為監利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