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近有兩樣東西賣得好:一是口罩,二是空氣凈化器。霧霾再度來襲,北京市首次發布了空氣重度污染紅色預警,機動車單雙號行駛,中小學、幼兒園停課,施工工地停止室外施工作業等。這一系列應急措施,表明了政府部門直面環保問題的決心。
有人說,12月7日啟動紅色預警“足以載入史冊,標志著我們在解決環境問題上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節點”。從橙色預警到紅色預警,看似只是一個等級的差距,其實涉及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如何協調各行各業、如何安排交通出行、如何督查企業生產,要下這樣的決心并不容易。同時,北京市主要領導下基層檢查應對空氣重污染的措施落實情況,也足見對環境民生的關切。
提前預警,做好應急措施,在霧霾頻頻來襲的當下顯得非常必要。北京市此次打出組合拳不可謂不及時:應急開展機動車減排專項督查、突擊檢查加油站儲油庫、路口臨時檢查柴油車尾氣排放情況。然而不管是交通管制,還是應急督查,都屬于特殊情況下的特殊處置,目的也只為緩解近日的污染。這不免讓人進一步追問:重見“北京藍”時,還會這么做嗎?
“應急之態”能否轉化成“長效之果”,在治理過程中值得深思。現實中每逢霧霾天氣,段子手都很活躍,調侃背后既有對自身生存環境的關心,也有“有力使不上”的無奈。不管哪種心態,都反映了一種對治理“只在當時,不慮長遠”的疑慮。可見,應急措施再好,應急制度再有效,也只是解決了眼前的問題,無法回答人們的始終關切:應急期過了,誰來治環境、防霧霾?
說到底,治理霧霾難題,要變被動為主動,更應該讓兩大理念深入人心。其一,對付霧霾是場持久戰,也是全民戰,應該全社會共同行動、集體參與,從日常低碳生活開始;其二,治理霧霾是場民生戰,也是責任戰,政府治霾不必看天空顏色,更不應分晴天還是霾天。久久為功,全民共治才是打贏這場呼吸戰爭的牢固基礎。
霧霾,只是環境問題的一個側面。治理環境有多緊迫、何以重要,不言而喻。往小處說,生態環境是每個人生命健康的基石;中觀看,實現生態文明需要協調好綠色發展背后的經濟因素;在宏觀層面,環境治理是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國共同擔當?!白畲蟮臎Q心會產生最高的智慧”,如果紅色預警是治理決心的開始,那么為空氣清新注入治理智慧,不也是老百姓的期盼嗎?(李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