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 趙春青
根據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長江學者劉志彪委員的統計,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服務業”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經濟學詞匯,總共達到14次。
報告中,對服務業的第一個表述是,“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據‘半壁江山’。”這一數據幾天前已由國家發改委公布,屢屢被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引用。作為我國著名的就業問題研究專家,當很多人在談論GDP增速時,他屢次用經濟上的另一個指標——“就業”,來告訴人們中國經濟信心在哪里。
在劉志彪看來,“服務業”高頻出現,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某些顯著和重要的結構性變化。“服務業不管在2016年的經濟工作中,還是在‘十三五’發展戰略中,都將占據極其重要的位置。”用鄭東亮的話說,“未來就業結構將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
服務業高速發展,意味著就業穩定
報告中提到,2015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超過全年預期目標,成為經濟運行的一大亮點。為何GDP增速不及往年,新增就業卻超過預期目標?
第一個原因就是GDP總量的“盤子”變大了。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委員提供了一組數據:2006年GDP增長10.7%,增量約為3萬億;2015年GDP增長6.9%,但增量達到4萬億。“經濟增速雖然慢了,但是經濟總量基數大了,容納的就業量也會保持在相當的水平,這表明中國在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方面已經取得明顯成效。”裴長洪說。
裴長洪所指的“新經濟”,就包括了報告中提到的“現代服務業”。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吳江委員指出,隨著經濟結構優化,我國就業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的趨勢更加明顯。作為第三產業,服務業對就業的拉動力超過第一、二產業。過去10年,我國第三產業吸納的就業數量增加了1億人。據測算,產業增加值同比每增1個百分點,二產可以增加就業61萬人,而三產則為70萬人。
“就業不下降,與服務業高速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劉志彪委員認為,服務業在就業中占據“半壁江山”,標志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服務業成為我國第一大產業,遠超制造業的比重。
“服務業在GDP增長方面是‘慢變量’,但對就業卻是‘快變量’。”吳江說,服務業對就業具有顯著的拉動能力。
服務業細分發展,意味著生活幸福感提高
裴長洪說,“老百姓居家過日子,最在意的是有工作有收入。”就業讓經濟增長從抽象的“數字”,轉化成為每個人實實在在的生活改善。而這種改善,將不只局限在收入領域。
對于老百姓而言,服務業細分發展,給居家過日子帶來的變化是顯著的。過去在煤礦工作的內蒙古烏海女職工張云,如今是超市收銀員,每月收入1500元~2000元,工作比煤礦輕松,賺得還多。來自河北農村的小伙子李海,初中畢業后跑到北京當快遞員,不到兩年承包了一個站點,自己當上老板,父母媳婦都過來幫忙。
作為第一大產業,服務業更進一步細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人們不僅從服務業獲得就業機會,也從服務業質和量的發展上提高生活幸福感。
在李海看來,一個快遞網點改變了他自己的生活,也方便了周邊其他人,讓其他人享受到服務。這就是服務業發展能為百姓帶來幸福感的原因,不僅增加了就業,增加了收入,也方便了生活。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4年全國7.72億就業人口中,第三產業就業為3.13億人,超過第一、第二產業。服務業如此高的就業人數,不僅意味著許多人從服務業中得到收入,也意味著他們可以享受從市場上買來的優質服務。
隨著收入提高,人們對服務業的精細化要求也更多。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委員曾以體檢舉例,過去的體檢讓人很折騰,現在很多體檢項目服務性很好,“讓人從害怕體檢變成享受體檢。”
現代服務業轉型,將成中國經濟新引擎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在2014年7.3%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中,第三產業拉動了3.5%,而第一、二產業的拉動分別為0.3%和3.4%。
很多關注經濟的代表委員都提到,當前我國服務業發展還存在很多短板。首先是總體發展水平落后,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不僅明顯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以批發零售、交運倉儲、住宿餐飲等為代表的傳統服務業所占比重較高,健康、養老、醫療等服務業供給不足,不能滿足居民消費需求。
報告在提到“十三五”主要目標時指出,到2020年,全員勞動生產率從人均8.7萬元提高到12萬元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是考核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裴長洪認為實現這一目標有不小難度,原因是當前傳統服務業占主導位置,又存在諸多短板,盡管吸納了大量就業,但是全員勞動生產率并不高,帶動的GDP增量效應有限。
“必須推動向附加值高的現代服務業轉型,服務業本身要提質量、增強效益。”裴長洪說,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有兩個途徑:一是靠科技創新、設備升級換代和管理提升,二是靠提高勞動者素質。“全員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意味著經濟增長質量進一步提升、后勁更足。”
在裴長洪、遲福林、劉志彪等委員看來,實現現代服務業轉型,一方面要通過放寬市場準入,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生活性服務業精細化水平,把浪費在僵尸企業、過剩產能中的資源,逐步轉移到現代服務業。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服務業勞動者的技術培訓,并適當對服務業實施減稅提費政策。
“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裴長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