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就業(yè)出路,給不給補償,能不能接續(xù)社保,程序是不是透明,這是去產能過程中相關職工群體最關注的問題,也是做好職工安置工作首先要摸清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胡曉義開門見山,擺出問題。
8日下午,圍繞“積極穩(wěn)妥做好去產能過程中的人員安置工作,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題,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提案辦理協商會在全國政協禮堂三樓會議廳舉行。
全國政協副主席馬飚與提出提案的有關民主黨派中央、全國政協委員及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工信部、國資委等提案承辦單位負責人圍桌而坐,交換意見,對提案進行集中協商辦理。
化解過剩產能是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社會各界也對此高度關注。
“將對就業(yè)、社保、勞動供求雙方造成巨大壓力,這是繞不過去的歷史關口。”民革中央專職副主席何丕潔第一個發(fā)言:“要大力推進社保全國統(tǒng)籌,真正實現在哪里就業(yè),就在哪里參加社會保障。”
“要認真兌現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承諾,確保不讓每一名下崗職工因去產能而沒飯吃。”民盟河北省副主委楊玉成接著發(fā)言。
“職工安置要從補償式轉型為發(fā)展式,優(yōu)化教育培訓,為再就業(yè)創(chuàng)造更大空間。”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說。
“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須經民主程序審議。未征求職工意見的決策不實施,未經職代會審議通過的事項不執(zhí)行。”全國政協委員李濱生說。
……
這是事關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的關鍵問題,也是事關許多職工安置的重大問題——
政協委員們問題尖銳,從不同角度提出建議,各部門有關負責人毫不回避,有呼有應,充分溝通交流。
“中央財政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有人已經在算賬,按180多萬人計算,平均每人只有5.5萬元。但這是非常錯誤的解讀。到底應該怎么用?部長應該說清楚。”胡曉義委員拋出了問題。
財政部副部長劉昆當場回應:“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的討論稿已經完成,總的來說采用基礎獎補再加階梯式獎補的辦法。獎補對象是誰?我們認為應該以人為主。”“具體方案還在研究,會按照大家的意見修改,希望在辦法決定后盡快落實,把錢花得更好!”
“我有三句話。”全國政協委員劉志彪說:“與其補貼僵尸企業(yè),不如對參與重組兼并的優(yōu)勢企業(yè)進行補貼;與其支持產能過剩企業(yè),不如補貼消費者和用戶;與其對過剩產能進行補貼,不如對職工進行培訓。”
“我來回應這‘三句話’。”工信部副部長馮飛說:“去產能工作中,政府作用和市場機制要有機結合,防范道德風險。”“我們共同的思路是,不救企業(yè)而是安置人,這樣就可以把市場機制和政府支持結合起來。”
國有企業(yè)浙江杭州鋼鐵集團半山鋼鐵基地由于采取措施得當,只用5個月就成功解決1.8萬職工的分流問題。杭鋼經驗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在3個月不到的時間里,召開57次專題工作會議,先后單獨聽取1000多名職工意見,摸清了職工的真實想法。制定出平衡各方、各年齡段職工都有合適選項的12條分流安置渠道。”全國政協委員趙光育說。
“希望能盡快出臺化解過剩產能的配套政策,細化補償金安置費標準。”全國政協委員、開灤集團董事長張文學說。
人社部副部長信長星說,做好化解過剩產能中職工安置工作的文件即將出臺。“我們的目標是確保職工平穩(wěn)過渡,改革順利推進。”“不是簡單把職工推向社會。”(記者安蓓、熊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