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政不是簡單地減少數量,更重要的是要看質量;放權,更不等于放任不管,政府部門要負起監管責任。為此,各級政府部門要厘清市場和政府的邊界,分清放權和作為的關系,不能一放了之,而是要切實負好責,為老百姓服好務。放、管、服務,三位一體,不可偏廢。該放的放,該管的應管好,該服務的更要服務好。
“簡除煩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眾有更平等的機會和更大的創造空間。”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句話,令很多人感受到政府簡政放權的決心和民意溫度。
據媒體報道,“簡除煩苛,禁察非法”這句古語是總理最后親自加上的,源自《后漢書》,“意思是,要去掉不方便老百姓辦事的條條框框;特別是,政府官員不要輕易去擾民。”
所謂“簡除煩苛”,就是要刪繁就簡,權力歸位;所謂“禁察非法”,就是要權力不擾民,禁止權力的非法使用。如果說“簡除煩苛”是“減權”,那么“禁察非法”就是“限權”,二者缺一不可。
事實上,在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就提出“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從“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到“簡除煩苛,禁察非法”,一脈相承,就是要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效能,不該管的別管,該管的別躲。
有媒體統計,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減”與“簡”兩字共出現了35次。“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可謂“念之再三,銘之肺腑”。
簡政之道,比姿態更重要的是行動。據統計,僅2015年,我國就取消和下放311項行政審批事項,取消123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3年來我國共取消或下放了近千項行政審批事項。
為什么要簡政放權?首先,這是人民的愿望。為政之道,民生為本。簡政放權,目的是讓百姓辦事方便,不添堵,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簡政之道,背后是敬民之心,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看,讓百姓休養生息,權力不擾民、不任性,向來都是盛世的特征。
其次,它是發展的需要。發展的不竭力量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簡政放權,使人民群眾有更平等的機會和更大的創造空間,將有助于調動全社會創業創新的積極性,匯聚成推動發展的磅礴力量。事實也證明,3年來,簡政放權已經收到明顯實效。據統計,2015年全年新登記注冊企業增長21.6%,平均每天新增1.2萬戶。
簡政放權,說白了,就是要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和“乘法”。正如李克強總理所稱,“不是說政府有錯位的問題嗎?那就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這是削權,是自我革命,會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覺,但這是發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們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我們就是要用減政府權力的‘痛’來換得企業、群眾辦事的‘爽’”。
但是,簡政不是簡單地減少數量,更重要的是要看質量;放權,更不等于放任不管,政府部門要負起監管責任。為此,各級政府部門要厘清市場和政府的邊界,分清放權和作為的關系,不能一放了之,而是要切實負好責,為老百姓服好務。放、管、服務,三位一體,不可偏廢。該放的放,該管的應管好,該服務的更要服務好。
任何一項民生改革效果如何,群眾才是“主考官”。從這個意義上講,讀懂“簡除煩苛,禁察非法”的民意溫度,將有利于各級政府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向縱深發展。(本報評論員 劉穎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