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所在的區紀委對全區近三年的作風建設情況開展調查。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您對我區黨員干部中哪些作風問題最不滿意”的調查結果中,高居首位的不是公款吃喝、濫發福利、公車私用等較為突出的“四風”問題,而是“不深入基層了解實際情況,聯系群眾少”的問題。
近年來,通過挺紀在前、狠抓嚴管,黨員干部的廉潔自律意識明顯增強,揮霍浪費、公款吃喝等群眾深惡痛絕的現象也大有改觀。但不容忽視的是,脫離群眾這一深層次的頑疾在許多地方仍然較為普遍,對于一些黨員干部來說,“深入基層聯系群眾”只是嘴上喊喊的“空口號”、紙上寫寫的“高調子”,可有可無的“選修課”。
究其原因,是由于有的黨員干部認為,“深入基層、聯系群眾”是軟要求,沒有明確的考核標準,做與不做似乎無關緊要,于是便以工作忙、沒時間為由,把深入基層調研,聽取群眾意見拋之腦后。有的黨員干部以前對公款、公物私拿貪占慣了,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用車不方便了,吃飯嚴管了,土特產沒法收了。沒了額外的利益,便少了下基層的動力。還有的黨員干部有畏難心理,怕接觸群眾,怕直面難題,甘當“太平官”混混日子。當前,各地著力整治的“不作為、不會為、亂作為”等庸政、懶政行為之所以發生,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脫離群眾,漠視群眾需求。
正所謂“聯系群眾如魚得水,脫離群眾如樹斷根”。黨員干部如果長期不了解群眾所思所想,不關心群眾疾苦,不以群眾所盼為工作方向,就會引發各種問題,失去群眾支持,最終損害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不解決脫離群眾的問題,“四風”問題就難以根治。每一名黨員干部理應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恪守黨的宗旨,弘揚黨的優良作風,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去除思想深處的“官氣”。同時,要重視提高自身的群眾工作能力,把“群眾滿意”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第一標準。實踐中,要減少“電話、書面匯報”等聯系基層的方式,多到基層一線,面對面與群眾交談,同群眾交朋友,帶著一顆“真心”幫助他們解決實際難題,讓群眾真切感受黨員干部下基層帶來的“親民、實干、清新”的作風之變。(余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