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線上海4月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在癌細胞中,染色質中的增強子失控會過度強化附近癌基因的活性,導致細胞異常甚至癌變;但與此同時,出現在該區域的蛋白質RACK7和去甲基化酶KDM5C可以限制此類增強子的活性,使基因表達保持在正常范圍,從而抑制癌變。
這是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IBS)藍斐教授實驗室和施揚教授-石雨江教授實驗室的一項最新發現。4月7日,這一新發現被刊登在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雜志之一《Cell》上。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了解到,這項發現相當于找到了一種基因活性的調控“開關”,這個開關,可以控制基因變化得快一些或者是慢一些。研究組找到了一種名為RACK7的蛋白質,它可以吸引名為KDM5C的組蛋白去甲基化酶,將原本的高甲基化狀態轉化成低甲基化狀態,使得其周圍的基因表達保持在正常范圍,從而組織細胞癌變。但,這一新發現要變成一種真正的抗癌藥物的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國際重大基礎研究專項項目首席科學家、研究員陳德桂介紹,以我國目前的新藥研發現狀,這一藥物如果要推出,至少需要15年時間,“中國企業中,很難找到愿意投資15年獲得一項創新型新藥的。”
陳德桂說,一種新藥的誕生,要經過復雜的臨床前研究和臨床后至少3期的研究,藍斐等教授的新發現,目前僅僅處于研發階段,尚未進入臨床前研究,“中國的企業,幾乎很少有人愿意在臨床前研究上進行投入的,他們更多地喜歡在臨床后進行投入。”
實際上,癌癥并非不能控制,只是抗癌藥物從研發到出產的時間過于漫長。“科學家通過發現靶點,創造生產針對這一靶點的藥物,如果針對一種癌癥,能有50種到100種藥物可以挑選使用,癌癥或許就沒有那么可怕了。”藍斐說,RACK7和KDM5C容易出現在乳腺癌、肺癌等腫瘤病灶中,目前,實驗室也在自己嘗試根據研究試制新藥,“如果有企業來投入,樂觀估計5年時間應該可以出產品。”
就在不久前,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青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用于腫瘤免疫治療的IDO抑制劑以6500萬美元的價格有償許可給美國HUYA公司。這一事件曾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其中有關“為何不賣給中國藥企”的聲音最甚。
藍斐說,他的新發現未來同樣會面臨相似的問題,“我國有眼光、愿意等待5年至15年長期投資回報的企業太少,藥企里看得懂科研新發現的專業人士也很少,不敢投、不愿投的人居多。更多的藥企,寧可從國外花更多的錢問國外企業買回臨床后期的’保險產品’,而這些產品,在臨床前,很有可能就是中國科學家發現新藥物賣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