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1日電 (張素 祁登峰)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的指揮控制中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以下簡稱“北京飛控中心”)已成立20年。記者盤點出20年間的“十大瞬間”。
成立——北京飛控中心伴隨載人航天工程決策實施應運而生。從1996年進駐北京西北郊的稻田,創業者們僅用3年時間就建起了功能完善的飛控軟硬件系統,并于1999年11月成功組織了“神舟一號”飛船飛行試驗的跟蹤、測量與控制任務。
評價——“中國人真了不起,你們在短時間內創造出了奇跡。”1999年5月,時任俄羅斯宇航局局長高布契夫參觀北京飛控中心時說。這是世界第三個具有透明控制能力、可視化測控支持能力、高精度實時定軌能力、高速數據處理能力和清晰圖像傳輸能力的現代化飛控中心。
問候——2003年10月,中國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遨游太空,北京飛控中心調度10多個地面測控站、3艘“遠望號”測量船為其“保駕護航”。也正是通過北京飛控中心的測控通信中樞,楊利偉從太空向世界發出問候。
深空——中國于2004年啟動月球探測工程。北京飛控中心隨即突破了地月轉移軌道控制、月球衛星精密定軌等關鍵技術。2007年11月7日,北京飛控中心精確控制“嫦娥一號”進入環月飛行軌道,中國擁有了第一顆月球衛星,標志著中國航天邁進“深空時代”。
出艙——在“神舟六號”任務結束以后,北京飛控中心用三年時間突破掌握了航天員出艙活動指揮、伴星繞飛控制、天基測控資源使用等關鍵技術,于2008年9月25日至28日圓滿完成了“神舟七號”任務,實現中國首次航天員空間出艙活動。
節省——2010年10月1日,中國成功發射“嫦娥二號”衛星。北京飛控中心為其繪制了全新軌道,使衛星直接飛向月球,節約了大量燃料。“嫦娥二號”在完成預定的月面成像任務后,開展了多項拓展試驗。北京飛控中心引領“嫦娥二號”飛離至距地球1億公里的射孔,創中國深空探測新紀錄。
對接——北京時間2011年11月3日1時28分,北京飛控中心精確控制“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中國成為第三個完整獨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跨入“空間建站時代”。
授課——2013年6月,“神舟十號”搭乘3名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進行了15天載人飛行。北京時間2013年6月20日10時,王亞平在“天宮一號”上向地面進行了51分鐘的太空授課,既有在軌講解和實驗演示,還與地面師生進行雙向互動交流。
月面——2013年12月14日,北京飛控中心精確控制引領“嫦娥三號”準確降落虹灣,“玉兔號”月球車順利登上月面,實現了中國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察。
返回——2014年10月24日,隨著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成功發射,中國探月工程三期正式拉開序幕。此后8天內,北京飛控中心牽引飛行試驗器完成繞月自由返回的征程,成功實現中國航天器首次從月球軌道再入地球、以半彈道跳躍方式高速返回的任務目標。中國也成為繼美、俄之后第三個完成探月航天器回收的國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