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9日,為緩解閩江上游閩西北三明、南平等地防汛壓力,水口水電站已將溢洪閘門全部開啟,保證水電站安全發供電和閩江上下游防洪防汛安全。此前,三明市泰寧縣發生泥石流災害。圖為福建閩江水口水電站大壩開閘泄洪。
新華社發(鄭祖植攝)
南方汛情嚴峻:受長江上游局部地區強降雨影響,三峽水庫入庫流量近日持續快速上漲,達到17800立方米每秒,為實施此項監測以來歷史同時刻最高紀錄。
專家表示,三峽水庫入庫流量激增與三峽工程參與調控長江洪水有關;近期長江流域和南方部分地區的暴雨天氣,則與已持續了多月的“2015—2016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有關。專家預計,受厄爾尼諾和氣候變暖的雙重影響,今年我國今年汛期極端天氣可能多發,“降水偏多、澇重于旱”將是主要特點,而且汛期的主雨帶位于長江流域。長江流域汛情不樂觀,易發生洪澇和地質災害。
厄爾尼諾的影響仍在持續
5月10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國家氣候中心監測的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的“海溫”指標顯示,盡管當前厄爾尼諾事件已進入衰減過程,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影響仍在持續。今年汛期我國主雨帶位于長江流域,梅雨量偏多,存在發生洪澇和地質災害的風險。
“今年3月21日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共出現13次強降水過程,國家氣候中心對2016年華南前汛期開汛以來十大流域雨情的分析發現,有8大流域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首席專家周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南方地區強降水的頻繁發生首先還是厄爾尼諾的影響”。
他進而解釋,受到厄爾尼諾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位置偏南,來自熱帶太平洋的水汽向我國南方地區輸送偏多,為強降水過程的頻發提供了水汽條件。由于大氣對厄爾尼諾的響應一般具有滯后性,因此雖然當前厄爾尼諾正處于快速衰減過程,但在6月至7月的主汛期,長江流域對于厄爾尼諾的響應可能會進一步顯現或放大。
據此,周兵提示:“2015—2016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和印度洋暖海溫對中國的影響仍在持續,使得我國今年主汛期出現暴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風險顯著增加。長江流域今年可能發生大洪水,當地政府和居民應做好預防應對準備。”
“車輪戰”式暴雨加大地質災害風險
從5月5日開始,江南、華南部分地區遭受新一輪強降雨襲擊,南方“車輪戰”式的持續降雨已導致多地出現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貴州、重慶、江西、廣西、湖南出現了中小河流域洪水、山洪以及公路塌方現象。
國家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李宇梅表示,今年我國雨帶多集中在南方地區,強烈、持續的暴雨提高了山洪泥石流暴發的風險等級。而且由于近期的強降雨不斷,且落區與前期重疊,其重疊效應使山區的土壤含水量不斷增加,部分地區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等級明顯升高。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預計,我國南方未來一周仍會出現多雨天氣。比如5月12日夜間至5月13日,四川東部、重慶西部、貴州、廣西中西部的局部地區有暴雨;受冷空氣影響,5月14日至5月16日南方將出現一次過程性降雨,最強降雨區域在西南地區東北部、江南中北部及沿江地區。
他建議:“當地政府需密切注意強降水引發山洪、泥石流災害的可能性,做好實時監測、防汛預警和轉移避險等防范工作。當地居民需要提前做一些地質災害的防范準備,尤其是地質災害隱患點附近區域的居民,在長時間降雨或暴雨時,時刻警惕山洪泥石流的發生。一旦發現有山洪泥石流跡象,立即觀察地形,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
防災減災重在預報預警和應急響應
對于今年可能出現的山洪泥石流災害,國土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簽署了《關于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協議》,以共同推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今年5月開始,國土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還實行汛期地質災害“日報制度”,全力做好各類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工作。
“防災減災重在預報預警。目前我國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已經覆蓋了全國2500多個縣,公眾要提高防水防澇的風險意識,關注天氣預報中的山洪預警和泥石流預警等信息。”中國水利學會城市水利專委會委員程曉陶表示,1998年大洪水之后,國家加大了水利投資,長江堤壩加高加厚了,三峽工程、小浪底水庫等樞紐工程在防汛抗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公眾無需恐慌。
另外,汛期來臨使城市內澇加重的壓力在持續增大。對此,程曉陶建議,地方政府應該最大限度地發揮已有排水系統的作用,優先關注重要低洼地區排水與地下空間的保護,提高居民洪澇風險防范意識和應急響應的能力。而居民要格外注意下水道,降雨時特別注意出現漩渦的地方,千萬不要靠近。
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教授李京建議,氣象部門應更細化天氣預報的各項指數,例如降雨的具體位置和降雨量;政府有關部門針對事故的多發區,加強水情預警和預防措施,如預報積水多深、設立告示牌,幫助不知情的人防范危險,以在災害出現時把可能出現的影響降到最低。
(本報記者 袁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