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浩/漫畫
又是一年畢業季,2016年5月9日,戴爾、麥當勞等企業聯合在浙江大學舉辦了全國首場大學生信用招聘,將第三方征信機構的信用評價作為招募大學畢業生、實習生的重要參考。現場的招聘方表示:員工的招募對于信用有較高要求,會參考大學生信用評價結果。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馬瑞強告訴記者,逾期還款或者惡意不還款等不誠信行為自然會影響信用評價。除了這些,大學校園內考試舞弊、論文抄襲、簡歷造假等不誠信現象也時常出現,是時候敲響校園誠信的警鐘了。
大學生誠信現狀不容樂觀
王義知是西安一所高校的大三在校生,他告訴記者,“對于誠信的遵守,全憑自覺”。有時候也會擔心信用卡延遲還款會留下不良記錄,影響將來房貸車貸的申請。但是具體會有怎樣的后果并不是很清楚。此外,性質比較嚴重的不誠信行為還有考試私藏夾帶、論文從網上抄襲拼湊,“這些不僅有損考試成績的公平,更是會直接影響工作機會的平等”。
張洋和王奔是鄭州一所大學公派到瑞士的生物專業和土木工程專業的留學生,國家有關機構負責他們在國外的住宿費、伙食費、交通費、電話費、書籍資料費等,按照與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簽訂的《資助出國留學協議書》,張洋和王奔在瑞士攻讀完博士學位就要回國就業。但是,在國外攻讀博士期間,他們結了婚,生了孩子,并表示“要盡量想辦法留在瑞士”。
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一場大型招聘會現場,記者見到了北京一所高校的應屆畢業生曾麗玲,她和上千名同學一樣,抱著一摞簡歷,排著隊拿著號牌等待進入會場。她告訴記者,個人簡歷注水是存在于應屆畢業生中的不誠信現象。投遞給用人單位的簡歷全憑個人制作,個別同學為獲得面試機會虛構實習、社團活動甚至是獲獎經歷,以求簡歷看上去更加充實豐滿。“可能行為人潛意識里也會認為這樣不好,但是仍抱著僥幸心理,更不會認識到這是嚴重的不誠信。”
北京一所高校研究生王微微的畢業論文已經接近尾聲。她告訴記者,身邊就有論文抄襲的現象,甚至還聽說有找人代寫的。他們學校對這方面管理算是很嚴格的,學校規定了學生提交的論文和論文庫里收錄的論文的重復比例不得高于15%,高于這個就有抄襲的嫌疑,一經鑒定查實,就會畢不了業。
2015年8月,北京宜信致誠信用評估有限公司和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報告進行的調查覆蓋全國33個城市的252所高校,共收集有效問卷近3萬份。報告顯示,在使用過貸款的大學生中,四成大學生曾逾期還款,使用信用卡的大學生中,有2%的人經常不按時還款,近六成大學生缺乏信用知識,大學生整體信用狀況不容樂觀。
大學生誠信狀況關系整個誠信社會建設
“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這是寫進《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內容,顯示我國構建誠信社會已提上日程。
“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近3000萬人,他們很快就會走向各行各業,挑起國家建設的大梁。大學生的誠信狀況直接關系到誠信社會的建立,大學生誠信機制的建設,是整個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一部分,要全力打造誠實守信的高校環境。”接受采訪的代表委員認為。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臨沂第一實驗小學岔河校區執行校長張淑琴告訴記者,大學對誠信品德教育有待加強,在大學,不管是校內課程的設置還是課外活動的開展都對誠信的關注較少。迫于就業的壓力,學校和學生個人更加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大學生也往往把目光聚焦在成績和學分上,忽視了對內心的磨煉和塑造。
張淑琴說,民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誠信從古至今皆是中華民族珍視的美好品德。高校目前缺少對不誠信行為的有效懲戒機制,個別高校對考試作弊、論文抄襲、求職簡歷造假等不誠信現象容忍程度較高。從防微杜漸的角度來看,誠信無小事,如果誠信出了問題勢必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而有些不誠信現象不僅害人害己,更會對社會產生不利影響。比如公派留學生不按約定回國,就不僅僅是違約的問題,更是反映了行為人誠信的缺失,導致了國家公派名額的占用,最終導致人才流失。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分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瑞強告訴記者,一些和經濟相關的不誠信行為會直接對大學生今后的生活產生影響。
馬瑞強說,在人們的心目中,高校代表著高素質,大學生應該比一般人更能夠堅守誠信的道德觀。比如當初在開展助學貸款的時候,一些金融部門可能并不是非常積極,因為并沒有嚴格的制度來保障大學生還貸,助學貸款之所以能順利開展,憑借的是教育部門的“信用擔保”和大學生的“道德資源”。在現行政策約束下,目前高校大多在新生入學時設立了“綠色信道”,即先入學再交費。如果畢業的大學生沒有如期償還助學貸款,個人信用系統可能將自動記錄違約情況,將會對借款人今后申請住房按揭、汽車按揭等貸款以及信用卡辦理造成影響。此外,大學生按時還款對于助學貸款制度的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而助學貸款的順利發放是貧困生入學的有力支撐。
將多樣化誠信教育融入高校教學體系
2015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修訂對照表,在擬修訂的高校學生管理規定中,首次將誠信教育列入學生管理規定,要求學校應當開展學生誠信教育、建立學生誠信記錄。記錄學生學業誠信、學術誠信等誠信情況,建立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和懲戒機制,對失信學生可給予警告直至開除學籍等處分。
接受采訪的代表委員們認為,在高校全方位開展誠信教育是從根本上培養大學生誠信意識的有效途徑。全國人大代表、陜西步長制藥有限公司總裁趙超建議,相關部門可牽頭制定計劃,將“儒學”教育普及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當中,將儒家思想的“信”貫徹到實處,在學生的價值觀當中樹立誠信意識。
“在進入高等學校之后,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快走向成熟,同時剛剛具備獨立承擔社會責任的心理和生理條件,這個階段是實施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關鍵時期。”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師范大學校長高玉葆表示。
對此,高玉葆建議要完善高校現行公共課教學體系,增加誠信教育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堅持誠信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把誠信教育滲透到各門專業課程之中;建議以校訓、學風、校風教育活動為載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誠信主題教育活動,使大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鼓勵,在參與中受到熏陶。
張淑琴認為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較強,建議對誠信的培養教育采取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包括課堂授課、課外講座,號召學習社會上和校園內的先進典型,也可以推薦優秀電影、電視劇,組織討論等,讓“誠信為榮,不誠信為恥”在學生心里扎根。此外,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直觀影響,是孩子一生的老師,家長要做守誠信的榜樣。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主席陳貴云建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當代大學生應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一些大學生在誠信方面存在不足。因此,要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增強學生對制度的認同感和愛國情感。
高校應在大學生誠信建設中發揮主體作用
近日,海南省教育廳印發了《海南省免費師范畢業生履約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免費師范畢業生跨省就業、終止協議、違約處理等作出具體規定,規定存在“就業時未經批準,違反《師范生免費教育協議書》自行就業”“由于自身原因在學習年限內未取得畢業證書或《教師資格證書》,不具備從教資格”“未完成協議規定的服務期(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10年)”“服務期內在農村學校任教(含支教)不滿兩年”等情形的免費師范畢業生均視為違約,將按規定收取國家核撥的師范生免費教育經費及違約罰金,其違約記錄還有可能記入個人誠信檔案。
張淑琴告訴記者,大學生要做誠信的踐行者,以誠交往、以信立身,作為管理者的高校應建立誠信檔案制度,將學業誠信和學術誠信等這些不誠信現象記錄在案,從而形成約束。在對不誠信行為如何合理認定上,要有嚴格定義和規范,既不能縱容不誠信行為,也要保障學生的正當權利。比如,學校在作出對學生不利的誠信記錄之前,應當告知學生作出記錄的事實、理由及依據,并告知學生或者其代理人享有陳述和申辯的權利,這樣才能保證公平、公正。
馬瑞強表示,銀行掌握著助學貸款、信用卡還款等信息,作為大學生銀行信用檔案的主體是比較有利的。至于其他的誠信信息,包括學費繳納、考試作弊、論文剽竊、虛假履歷等情況,高校是能夠掌握的,因此,高校應該負責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
“對每一名大學生,都應建立專門的誠信檔案,以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全面評價。”陳貴云建議,一名大學生從大一入學開始的學習成績、社會活動、與同學關系、是否熱心公益事業、是否樂于幫助別人等都記入誠信檔案。誠信檔案應存于人事檔案中,并將其納入學業考核。專門誠信檔案要提供給選人用人單位,成為其選人用人的參考依據。
高玉葆認為,必須把誠信教育的治本之策放在誠信體系建設和失信懲戒機制上面。“要建立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和生活的完整誠信檔案,詳細記錄個人信息、誠信承諾和兌現承諾情況,畢業時連同學習成績檔案一并轉移至用人單位,從而將學生的信用記錄延伸到社會。”
“要建立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和失信懲戒機制,將學生誠信記錄與評優報獎、推薦升學和支持就業創業等環節緊密結合,體現對誠實守信行為的激勵。特別要加大失信懲戒力度,形成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輿論環境,不斷強化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和責任。”高玉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