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華為出逃深圳”的話題不斷升溫,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要讓華為跑了》在朋友圈刷頻的同時,“哥不能沒有華為,服務華為,馬上就辦!”的口號也流傳街坊。網友們吐槽集體:深圳的高房價是導致想要逃離深圳的主因。對于華為,深圳失去吸引力了嗎?顯然,深圳已經并非華為的唯一選擇。
資料顯示,如今,華為的體量相當于中國互聯網最掙錢的BAT的總和。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化企業之一,在深圳生土長的華為,不僅參與全球競爭,且擁有話語權,一舉一動備受矚目。
深圳一政協委員則坦言,深圳的高房價,教育資源稀缺無疑是制約華為及中小企業發展想要逃離深圳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實上,近幾年來,深圳被企業“拋棄”的消息從未斷過。如今,華為走或留都影響深圳的形象。深圳面臨人才短缺,也是令企業隱憂的頭等大事。深圳高校和中小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少,無法滿足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快速增長的人才需求,房價高漲、工作性價比下降又在削減這座城市對外地人才的吸引力。國際型人才短缺、外籍人員所需的環境配套不到位,也在牽絆深圳進軍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腳步。深圳還有魅力嗎?深圳市政府應重視企業不斷發展的各種訴求,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創意環境,使扎根深圳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數據顯示,深圳房價近期漲幅近40%,而廣州竟然同比只漲了1%,相當于原地踏步。對于剛被中央點名成為全球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深圳,高房價無疑是吸引創新人才的“短板”。地小人多深圳房價是廣州接近3倍被外界質疑的同時,也逼走中小創新型企業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這次輿論逼得華為不得不發表公告稱,從未計劃將總部搬離深圳。華為官方表示,華為在各地都有自己的分支機構和研究所,這是業務發展的需要。華為發言人還表示,所謂的搬遷消息不實。此前,華為公司曾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聲明稱,華為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在中國乃至全球各地設立各類分支機構或研究所,以更好地支撐公司全球化業務開展,在此過程中對部分業務所在地進行調整,屬于正常的企業經營行為。
之前,華為總裁任正非曾表示,華為的發展得益于國家政治大環境和深圳經濟小環境的改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的發展。但也坦言:深圳房地產過度發展對工業有擠出效應,深圳房地產太多了,沒有大塊的工業用地了。大家知道大工業的發展,每一個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發展空間。
華為消費者BG負責人余承東也在自己的微信上轉發過類似的“規劃藍圖”,同時“吐槽”深圳辦公室附近的交通狀況過于糟糕。“早晨6:45出發,不超過25分鐘可以到公司。但超過7:00之后出發,就會遇到浩浩蕩蕩的公司員工私家車隊伍而大堵車,需要一個小時,尤其是天安云谷那地方,很多人建議消費者BG早上7:30上班,不知道大家意見如何?”
在華為人輕松的互動中,一種華為“撤離”深圳的聲音開始越來越大。雖然近幾年頻傳華為在南京、廊坊等地拿地,但是東莞的“總部基地建設”的可能性則顯得更為“靠譜”。
事實上,深圳只有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那任憑你如何挖掘潛力、閃轉騰挪,你都無處安放先進制造業。有市場人士表示,比如富士康當年搬到鄭州,現在又說往印度跑,誰能攔得住嗎?與其苦苦挽留,政策吸引,不如打開戰略通道,為這些企業的搬遷尋覓一個方向,并主動采取措施幫助企業減少搬遷的成本,減少搬遷對企業員工帶來的影響。比如交通、教育、醫療和居住環境。東部,就是深圳提供的戰略選擇。
據了解,深圳龍崗區早在2010年就規劃“華為科技城”,意圖解決華為周邊的配套和環境。
記者還從深圳龍崗區官方報告中獲悉,1~2月,華為產值占該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7%以上,并且產值增速將近40%,比全區水平高出將近25個百分點,若剔除華為,該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則下降14.3%。如今,已經成長為通信領域世界級的領導者,華為每年的營收達到3950億元,并且在深圳納稅大戶中數一數二。
但深圳確實并非華為唯一的重心。之前,深圳一官員也曾表示,無論深圳是否愿意,制造業企業肯定是往成本低和公共服務也不錯的地方跑。
深圳的好企業很多,都面臨著跟華為相似的發展境遇。深圳都在提前做好戰略規劃,并付諸行動。據了解,深圳將投資1.4萬億元實施“東進戰略”。深圳大手筆的開發東部,擺明了就是要給深圳實體經濟留下一個空間。西部重點發展總部經濟、金融和現代服務業,東部重點為先進制造、未來產業等用地需求較大的行業,留足發展空間。其實,深圳先進裝備制造業這些年已經向東部漂移,華為當年從南山搬到龍崗。
深圳市市長許勤表示,深圳市政府一方面“十三五”期間將加大人才安居工程和保障房建設和供應,另一方面也在加緊對政策的研究,希望出臺的政策既能夠惠及所有民眾,又要使房價能夠在一個合理區間。
許勤直言稱,深圳企業創新有四大“短板”:首先是科研,由于經濟特區建設較晚,國家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較少,對深圳的基礎研究產生影響。其次是高等教育資源的稀缺,不過深圳已經建起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等多所特色學校,希望它們能夠在“十三五”或者“十四五”期間取得大發展。第三是人才短板,深圳高層次專業型人才、先行技能型人才依然稀缺。深圳正在推動吸引全球的人才、全國的人才到深圳來。第四是深圳創新自身的不平衡。雖然企業是深圳創新的主體,但由于科研基礎缺乏,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創新存在失衡。而小企業由于受到自身實力限制,人力物力投入不足。記者胡嘉莉劉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