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9日電 題:科技改變中國 創新驅動未來——寫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召開前夕
新華社記者
有時,巧合,折射的是一種必然、一種大勢——
“硬科技可以改變世界。”5月28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來自北京、西安等地的科學家、企業家宣布成立硬科技創新聯盟,吹響硬科技創新的號角。
就在同一地點,兩年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把“課堂”搬到了這里,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的號召。
中國科技界的歷史性時刻正在到來——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三會聚首”,創新中國“整裝進發”。
國際競爭大勢所趨、民族復興國運所系、國家發展形勢所迫……從出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到發布《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化部署、全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向著創新型國家的目標進發。
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
從新中國“一窮二白”到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創新進步撬動興國強國杠桿,托起民族希望
“我要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1996年,奧地利。面對導師:“你的夢想是什么?”的提問,時年26歲的潘建偉如是回答。
2001年,他放棄海外教職回國,在中國科技大學組建實驗室;今天,量子通信京滬干線工程正積極建設;“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即將遨游太空……
“如果搶占量子通信先機,就有望抓住由模仿者變成引領者的機遇。”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說,“我們的研究蘊含新的國家力量。”
國家力量,來自科技進步——
縱向看,500年來,世界經濟中心幾度遷移,背后的重要力量就是創新。科技創新在哪里興起,發展動力就在哪里迸發,發展制高點和經濟競爭力就轉向哪里,現代化高潮就興起在哪里。
橫向看,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世界主要國家爭相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占未來發展先機。
激烈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科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火種。創新,是支撐民族復興的脊梁。進入“十三五”時期,進入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關鍵階段,更要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
神舟飛天創造了“中國高度”,蛟龍潛海成就了“中國深度”,高鐵奔騰刷新了“中國速度”,大望遠鏡拓寬了“中國維度”……
基礎科學突破——多復變函數論、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高溫超導、納米科技、人類基因組測序、干細胞研究、中微子震蕩、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工程技術成果——正負電子對撞機、漢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計算機、移動通信、量子通訊、北斗導航、“海洋石油981”平臺、C919大型客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