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28日電 (記者 張素)新落成的“觀天巨眼”FAST,計算性能需求至少是每秒200萬億次以上、存儲容量需求達到10PB以上。“天文級”的數據存儲與計算需要堪稱難題。
記者28日從中科曙光公司獲悉,曙光承擔了支撐FAST運行的后端高性能計算機的研制和建設工作。首期系統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機房位于FAST旁邊的觀測樓一層,可滿足FAST未來一年左右觀測數據存儲和初步分析處理的需求。
FAST的全稱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一組數據可以形容工程之大:從項目預研到正式落成,“觀天巨眼”的誕生歷經22年,其中僅安裝直徑500米的圈梁就用了17個月;用4450塊反射面板單元拼成的FAST反射面,總面積約達25萬平方米。
“許多天文學家或多或少都曾因數據處理‘無機可用’而叫苦不迭,FAST項目則不存在這個問題。”中科曙光公司總裁歷軍說,FAST在設計之中便將配套的超算中心規劃在內,曙光就是共建單位之一。
歷軍說,未來將針對FAST的需求特點繼續在數據的高效存儲、數據處理的性能優化、系統的功耗控制和快速交付等方面加強研發,以滿足未來FAST運行和相關科學研究需求。
天文研究是典型的數據密集型科學,數據的采集、存儲、管理、分析和可視化已成為天文學研究的新手段和新流程。FAST項目是超級計算與觀天大數據結合的典型范例。
歷軍稱,作為科學大數據方案的提供商,曙光面向地球模擬、氣象環保、空天大數據、基因研究、天文探測、深度學習等領域,提供融合超級計算、大數據、云計算的融合架構解決方案。
“‘大數據+大科學裝置’將產出更多頂天立地的成果,曙光積極參與國家大科學裝置的建設。”歷軍說,除FAST外,還與中科院大氣所等單位共同研發“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原型系統,填補了中國地球科學大數據實踐平臺的空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