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慶10月24日電 題:“聯合救援-2016”中德衛勤實兵聯演:實兵演習更加貼近實戰
作者 李純
24日,山城重慶見證了中國軍隊衛勤在境內與外軍舉行的首次聯演。“聯合救援-2016”中國-德國衛勤實兵聯合演習當日在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衛勤訓練基地展開。
“地震災害人道主義醫學救援”是此次演習的主題。根據演習想定,某假想國發生特大地震災害后,中國、德國分別派遣衛勤力量進入該國指定地域,共同負責責任區內醫學救援,開展聯合指揮與協同,進行地震災害傷病員救治與衛生防疫。
此前幾日,中德雙方參演隊員已經過整合訓練與桌面推演,彼此間的了解與合作有所加深。當日的實兵演練則更強調對抗性、實戰化,對參演雙方的默契程度也是一種檢驗。
上午8時,隨著兩發信號彈升空,這場衛勤實兵演習正式開始。工程救援人員隨即對地震災害模擬現場進行搜索,尋找瓦礫下的“幸存者”。
就在中德參演救援車輛抵達“廢墟”現場的同時,救援人員發現三名“幸存者”。雙方參演隊員協同配合,將昏迷的“傷員”從斷壁殘垣中救出,立即為其進行包扎、止血、心肺復蘇等緊急救援,并通過救護車轉移至一級醫院。
此次德方攜一級醫院系統參演,擁有醫護、后勤保障等人員,以及一間手術室,主要負責災害現場的緊急救治,并在第一時間將生命體征平穩的“傷員”送至中方負責的二級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兩級醫院各有分工,在災害救援中形成救治階梯。
就在三名“傷員”接受治療的同時,一輛汽車在通往地震救災現場的通路上發生“車禍”。副駕駛座位上的“乘客”手捂額頭與胸口,表情痛苦。“司機”則趴在方向盤上,一動不動。“當地居民”發現后,馬上前往距離最近的一級醫院求援。
中德雙方醫療隊員隨后趕到“事故現場”。德方醫療隊員對“乘客”頭部進行固定,并為其輸液,送至一級醫院。中方醫療隊員則為傷勢較重的“司機”進行胸腔穿刺,并將其直接送至二級醫院。
此次演習中的傷病員由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五年制醫學臨床本科實習生扮演。“醫學生扮演傷員更在行。”中方演習現地執行導演說,這些“傷病員”經過專門的訓練,在演習中擔任不同角色,并通過“表演”對雙方醫療隊員的施救進行反饋,不斷給參演醫療隊設置逼真情況和救治難題。“傷員”們的精湛“演技”也讓在場的媒體同行直呼:“真想伸手去拉一把”。
11時22分,隨著螺旋槳的聲響越來越大,一架救援直升機緩緩降落。雙方醫療隊員利用擔架,將兩名“傷員”抬上直升機,運送至后方接受救治。
在此期間,不斷有“傷病員”與“災民”被送至一、二級醫院與災民安置點。不少“災區居民”也自行前來尋求醫療幫助。就在直升機起飛時,兩級醫院同時進行的手術就有三臺。
除了真人,假人也在此次演習中扮演起傷員的角色。12時40分,救援中的一輛油罐車遭遇“車禍”起火,三名“傷員”受到不同程度燒傷,其中一位大面積燒傷“傷員”就是由智能野戰創傷綜合模擬人擔任。
這位“會眨眼、能呼吸”的“傷員”擁有脈搏、抽搐、神經反射等“生理反應”,通過預先設定的程序,表現出各種癥狀。操作人員在監測心率、血壓等各項數值的同時,隨時對醫療模擬人進行操控,為醫療隊員制造各種突發情況,使傷病演變更加逼真。
就在“燒傷傷員”哀嚎不斷、等待救援時,碰巧經過爆炸現場的德方救援車輛被攔下。德方醫療人員立即對三名“傷員”進行氣管切開術等急救措施,并將其中兩名傷勢較重的“傷員”直接送至二級醫院的重癥監護室。這次救援是演習中隨機發生的一次“意外”。
事實上,演習中的“意外”不止于此。救援車輛爆胎、醫院電力故障、醫療隊員負傷、通訊系統中斷、煙頭引燃帳篷、巨石擋住道路,語言不通的患者、突發腹痛的孕婦、被蛇咬傷的老人、迷失山地的志愿者、被堰塞湖困住的災民……
據介紹,此次實兵演習不設置任何“預定動作”,一切按照演習想定隨機進行。演習導演部設計了幾十個不同種類的突發事件,不斷為雙方參演隊員制造“麻煩”。這些看似“奇葩”的突發情況并非憑空想象,而是按照地震災害救援實踐經驗設計而成,旨在增強演習的對抗性,讓衛勤聯演更加貼近實戰。
從工程救援人員搬動“廢墟”上的第一塊磚石,到最后一名“傷員”的“傷情”得到控制。當日的實兵演習結束時,已是8小時之后。
天色漸暗時,山城重慶又“恢復”寧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