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沈陽9月28日電 題: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在沈陽安葬
作者 王景巍
秋日的清晨,已有微涼之意,沈陽的許多市民已經自發地來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他們手持鮮花,面目含悲,神情肅穆地送英雄最后一程。
28日10時,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陵園的下沉式志愿軍烈士紀念廣場舉行。廣場由烈士英名墻環抱而成,中心矗立著以高山峻嶺和白鴿浮雕為主題的雕塑,象征著英雄如山、祈愿和平。雕塑前擺放的花籃,寄托著人們對烈士的深切哀思。

伴隨著小號吹奏的《思念曲》,禮兵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護送著志愿軍烈士遺骸棺槨禮步進入現場。
現場民眾自發地向棺槨敬禮,幾位抗美援朝老戰士顫抖著起立,他們胸前的軍功章映著頭上的白發,熱淚盈眶地迎接闊別70年的戰友回家。雄壯高亢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唱畢,全場人員向志愿軍烈士默哀并向烈士遺骸三鞠躬。
“舉槍,預備,放!”禮兵隨著口令聲,整齊劃一地連續鳴槍9響。槍聲劃破寂靜的長空,士兵們以此向先烈們致以崇高的敬意。隨后,禮兵們護送著烈士棺槨緩步進入安葬地宮。

89歲的孫德山身著軍裝,衣服上戴滿了軍功章,在送別的人群中格外顯眼。1949年,16歲的孫德山不顧家人反對自愿參軍,成為東北軍區警衛二連的一名戰士,隔年赴朝鮮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隨浩蕩部隊跨過鴨綠江,親眼見證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殘酷。歸國后,孫德山每年清明都會來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為烈士掃墓祭拜。
為紀念犧牲的戰友,讓更多年輕人知道那段歷史,孫德山還在自家院子里建了一個抗美援朝教育展館。這些年來,收入微薄的孫德山靠著撿廢品,硬是把展館建了起來,用1000多件展品銘記歷史昭示后人。
“這些志愿軍戰士犧牲時那么年輕,埋在異國這么多年。感謝祖國那么多年都沒忘記他們,把他們接回家。”參加安葬儀式的志愿軍老兵和各界代表們表示,英雄的精神,將永遠活在祖國和人民心中。

據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宣傳教育科科長王春婕介紹,為迎接第七批烈士遺骸回家,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制定《烈士遺骸接收、安葬活動流程》,確保每個點位專人負責。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2014年以來,累計有716位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到祖國。在陽光的照射下,高聳的紀念碑上“抗美援朝烈士英靈永垂不朽”幾個金色大字熠熠生輝,長長的烈士英名墻下鮮花靜放。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他們永遠是最可愛的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