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企業家: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打造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 “硬核”助推脫貧攻堅
中新社北京10月11日電 (記者 龐無忌)數日前,全球最大的水電運營開發企業三峽集團投資建設的白鶴灘水電站地下廠房封頂。這個規模僅次于三峽的世界第二大水電站將與同處金沙江下游的烏東德、向家壩、溪洛渡水電站,及已有的三峽、葛洲壩水電站一起構成一條世界上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

建設這條特殊走廊的主力軍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鳴山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巨型水電站投資大、帶動力強、綜合效益巨大,可謂“國之重器”。它們是拉動區域經濟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的“硬核”力量,也是三峽集團助力脫貧攻堅的獨特優勢。
雷鳴山指出,三峽集團因三峽工程而生,在管理運行好三峽工程的同時,三峽集團在金沙江下游投資了溪洛渡、向家壩、烏東德、白鶴灘四座世界級巨型水電站。四座巨型電站總裝機4646萬千瓦,相當于“兩個”三峽工程,總投資約5000億元(人民幣,下同)。
水電站在建設過程中往往需要搬遷被淹沒地區的居民,修路建房,能帶動當地基礎設施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對經濟欠發達的水電庫區來說,一座座巨型水電工程本身就是一個個規模巨大的扶貧工程。
雷鳴山指出,金沙江下游四座梯級電站建設征地范圍涉及云南、四川兩省9個市州35個縣區。庫區縣在水電開發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受淹沒影響的縣有15個是貧困縣。
水電開發大幅改善了庫區的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從實物指標復核調查情況來看,四座電站淹沒影響的公路,許多都不滿足等級公路的要求,路面結構較差。實施階段,等級公路均按照最新國家標準進行規劃復建,非等級公路全部硬化。
同時,大幅改善了庫區的教育醫療條件。淹沒前,庫區學校和衛生院的條件薄弱,絕大部分學校醫院硬件設計差,不滿足國家強制性標準的要求。實施階段,全部按照國家強制性標準的要求進行規劃設計、遷建。
移民房屋也從土坯房、磚瓦房變成磚混結構、框架結構房,移民住房安全性、舒適性得到顯著改善。通過電站建設和移民搬遷安置,15個貧困縣區城鎮化等方面的發展“一步跨越”30年。
以目前在建的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為例,兩座電站投資約2700億元,工程建設期可拉動川滇兩省GDP增長超過8500億元,增加地方財政收入超過60億元,拉動直接就業人數超過80萬人,間接就業人數超過50萬人。
雷鳴山透露,電站建成后每年可新增區域電力增加值超過340億元,增加地方財政收入28億元。
電站的建成不是終點,而是當地經濟發展的新起點。如何讓當地百姓持續獲得收益?雷鳴山表示,對于金沙江下游水電及新能源開發,正在研究建立以股權為紐帶,與地方政府共享收益的機制。
比如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要在大水電的基礎上發揮優勢,建立水風光儲互補的清潔能源走廊。從股權層面讓各級地方政府或者是出資人代表作為股東能夠持續地參與分紅。當地可以將資源轉化為股權,持續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水電站的運營建造也為當地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樣一來,企業與地方也能從被動的扶貧脫貧關系,變為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體,這無論對企業后續發展還是地方經濟的持續增長,都是有利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