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11月4日電 (記者 張瑋)4日,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獲悉,內蒙古科技重大專項“內蒙古典型礦區生態修復技術集成與示范”啟動實施。
該項目實施周期為2020年—2023年,總經費3594萬元,其中內蒙古投入1594萬元。
項目負責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白中科教授介紹,該項目主要圍繞內蒙古草原礦區及所在流域范圍生態系統“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景觀再現、生物多樣性重組與保護”等難點問題,研究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開發礦區大數據平臺,開展典型礦區現場調查、種質資源數據庫建設、生態修復相關技術標準編制、礦區生態大數據建設、礦區可持續修復示范區建設等,研發解決礦區生態安全保障技術。
項目牽頭實施單位內蒙古蒙草礦山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賀勇介紹,蒙草集團將建設樣板示范區,示范集“礦區植物種質資源、生態大數據、綠色智能修復、恢復效果監測評價與管護”為一體的內蒙古典型礦區綠色智能生態修復關鍵技術體系,并進行技術檢驗。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認為,內蒙古設立的礦區修復科技重大專項不僅對當地這一礦業大省區意義重大,將成為解決全國礦業工程活動與生態修復治理矛盾的產、學、研、用典型示范。
內蒙古科技廳社會發展科技處處長寶偉君表示,煤炭等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帶來了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問題,希望通過項目實施,結合實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礦區修復技術、模式和標準,進行示范推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