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中午,語文考試結束后,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考點外的考生。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中新社北京6月7日電 題:北京超4.8萬名考生迎大考 力求以“考”育人、以“文”化人
作者 徐婧 杜燕
6月7日,2022年中國高考首日。一大早,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的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簡稱“人大附中”)考點外,莊女士佩戴著印有“八面威風,一朝功成”的口罩為兒子送考。她說自己在考試期間特意為孩子準備了紅、綠、灰、黃、黑等顏色的襪子,分別寓意“開門紅”“一路綠燈”“走向輝煌”“乾坤未定,皆是黑馬”,并早早將手寫寄語放進福袋,待兒子考完試后親手開啟。
6月7日至10日,北京共有48693名考生參加高考。全市18個考區,共設常規考點99個、常規考場1714個,設置備用考點55個、備用考場321個。
自4月本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為切實阻斷疫情傳播鏈條,北京采取了中小學暫停到校上課等措施。莊女士稱這段時間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教育部門和學校給予的給力保障使孩子得以安心居家復習,令自己“很放心”。在幾天前高三年級返校時,兒子所在的北京市八一學校還為每名學生準備了一枝向日葵,寓意考生“一舉奪魁”。
不到8時,在北京大學上大一的李姓同學身著印有“人大附中高考加油”的T恤,來到考點外為學弟學妹們鼓勁,并帶來了繪有北京大學元素的帆布袋,送上“我在北大等你來”的祝福。
7日中午,語文考試結束后,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考點外的考生。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8時許,人大附中考點的考生們沿兩條主通道進入校園。校門外擺放的指示牌將考生通道和發熱專用通道分隔開來,一旁的“小喇叭”循環播放著“請打開健康寶,出示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提醒考生做好相關準備。在不遠處的考生便民服務點,口罩、瓶裝水、急救箱、消毒液等物品俱全,寫有“請您佩戴口罩,保持兩米距離,不扎堆不聚集”的標示沿路間隔擺放。
順著考生通道向校園內看去,連串的紅色遮陽傘為赴考之路撐起一片清涼,考生們正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依次入場,準備考試。
今年,北京高考命題把握北京市學情、教情和考情,發揮命題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進一步促進高考考試內容與形式改革的深化,也讓考生和家長有更多獲得感。
作為北京高考第一場考試的語文科目試題,在專家看來堅持“立德樹人”“以考育人”,具有正面引導教學的積極作用。比如,閱讀素材關注優秀文化,力求以“文”化人;寫作上,無論以“學習今說”為題還是以“在線”為題,均激發考生結合個人經歷,思考當今社會的重要話題。
其中,“學習今說”引導考生多角度關注今人與古人對學習認識的異同,既能考查學生將自身經驗與時代精神、社會特征建立起聯系的邏輯性,又能考查學生對當今社會認識的準確度與深刻性,體現了積極的育人導向。
7日中午,語文考試結束后,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考點外的考生。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上午11時30分許,語文考試結束。在位于北京市豐臺區的北京市第十二中學外,許多家長或手捧向日葵花,或身穿紅色旗袍亦或紅色衣服,等待考生走出考場。
“整體感覺考試挺順利的,一氣呵成。”一位趙姓同學考完第一場考試走出考場時說,他的作文題目選擇“學習今說”。他談到,學習說是為己還是為國,其實是密不可分的,“為己可以看作是訂立人生目標,為國可以看作是實現自我價值。”
因多次經歷停課、復課,這屆高考生被稱為“網課的一代”。趙姓同學介紹,2020年初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自己和同學們的三年高中生活,大部分時間撇不開“疫情”二字。尤其是今年4月以來,北京中小學生再次居家學習。他在作文中寫下自己在當下對學習的思考,并深感“在中國真好”。他稱,國家的強大,與每一個自我的奮斗和努力不可分割。雖然反復多次居家學習,尤其在高考沖刺階段不得不居家學習,卻讓自己更加自律,“希望能用所學知識報效祖國,讓祖國成為更多人溫暖、安全的家。”
根據安排,2022年北京統一高考于6月7日至8日進行,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于6月9日至10日進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