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云南怒江6月17日電 題:古稀獨龍族文面女的“潮”生活
中新社記者 韓帥南
年逾古稀的獨龍族文面女李文仕通過智能手機與在外地求學的孫子視頻通話,聽孫子講述獨龍江外的世界,李文仕笑得合不攏嘴,靛青色的文面花紋以鼻梁為中軸向兩邊散去,像極了一只展翅的蝴蝶。
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位于滇藏交界處、中緬邊境,生態良好、風景秀麗,但受歷史和自然條件制約,這里曾長期是中國最偏遠、最封閉、最貧困的鄉鎮之一。獨龍族是世代繁衍生息于此、直接從原始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
記者從李文仕口中了解到,“文面”是獨龍族的古老習俗,早已消失。文面的起源她并不清楚,但文面時的痛楚卻記憶猶新。作為文面師的母親用荊棘在李文仕面部一針一針刺出圖案,再以染料著色,疼痛會持續多天,圖案終生不褪。
談起兒時生活,李文仕的記憶有些模糊,“以前住在山上的木板房里,光著腳在雪地里挖葛根充饑,總是吃不飽,穿不暖”。
李文仕的寥寥數語在獨龍族博物館中得以印證。館中一張攝于1923年的照片上,一名獨龍族男子披發赤腳,身上簡單裹著麻布。館內展示的刀耕火種、結繩刻木記事、簡陋的木楞房等,真實記錄著獨龍族曾經的生活。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翻越高黎貢山首次進入獨龍江,掀開了獨龍族跨越發展的篇章。1964年,一條一米多寬的人馬驛道建成,打破了這里的封閉。
李文仕正是通過這條驛道第一次接觸外面的世界。1968年,她步行前往怒江州州府所在地代表獨龍族婦女參加會議,“當時整整走了11天”。
1999年,簡易而曲折的獨龍江公路通車,結束了中國最后一個少數民族地區不通公路的歷史。但每年大雪封山的冬季和連綿的雨季,讓獨龍江仍有大半年時間與世隔絕。獨龍江鄉的人們都鮮有機會離開獨龍江。
2014年,一條近7公里長的隧道貫通高黎貢山東西兩側,徹底結束獨龍江封山的歷史。
次年,李文仕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走出大山,搭乘飛機來到昆明。“坐汽車幾個小時就到了機場,轉瞬又到了昆明,這在以前根本無法想象。”李文仕回憶。
在李文仕的感知中,“最近十多年里,家鄉的變化是最大的”。2010年,李文仕一家搬下山來,住進新建的灰頂黃墻的獨龍民居,冰箱、彩電、洗衣機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隨著安居工程、基礎設施、特色產業等工程的開展,獨龍族快速發展。2018年底,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
“過去,一旦大雪封山,獨龍江就很難吃到新鮮的水果蔬菜。”李文仕說,“現在,鄉里的農貿市場啥都有,想吃的隨時都能買到。”
2019年,獨龍族鄉正式步入5G時代,獨龍族人抓住時機做電商、開直播。在女兒的幫助下,追趕時尚的李文仕也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掃碼支付都不在話下。
“過去沒電的時候,天一黑一家人就會早早入睡。”李文仕的女兒李玉花說,“現在母親喜歡看電視新聞,也跟年輕人一樣喜歡在手機上‘刷’短視頻,每天要到晚上11點才睡。”
與記者交談間,李文仕織布不停。隨著她手中的木梭上下翻飛,一條如彩虹般的獨龍毯逐漸成型。
獨龍毯是獨龍族重要的服飾標志,晝可為衣,夜可當被。曾經的獨龍毯材質和顏色單一,而編織技藝精湛的李文仕正努力讓獨龍毯趕上潮流。她介紹,“現在我們會用棉、毛線與麻線混織獨龍毯,讓毯子的條紋美觀大方,質地也更加柔軟。”
七彩的獨龍毯不僅蘊藏著獨龍族的歷史和文化,還有獨龍族人生生不息的精神。農閑時,李文仕會向村中女性傳授獨龍毯制作技藝。
“我們獨龍族的生活已經趕上了潮流,心態和狀態也要‘潮’起來!”李文仕說,希望獨龍毯的技藝一直傳下去,獨龍族的生活一直“潮”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