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11月6日電 題:呼和浩特黃河流域的生態富民實踐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九曲黃河,在內蒙古境內形成巨大的“幾字彎”。位于黃河轉彎處的呼和浩特,這里水草豐美,物阜民豐,青城呼和浩特也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關鍵區域。
黃河自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雙河鎮進入,從清水河縣老牛灣鎮出境,流經呼和浩特102.5公里,占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的12.15%,近日,中新網記者探訪清水河縣、托克托縣,找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呼和浩特答卷”。
圖為黃河岸邊郝家窯村的農家樂。 中新網記者張林虎 攝古城新韻 產業崛起
深秋時節,坐落在黃河岸邊的托克托縣郝家窯村,3000多畝葡萄收獲告一段落,而駐村第一書記金波波并沒有閑著,他正籌劃著明年的發展事宜。
郝家窯村地處黃河上中游分界處,是沿黃生態廊道建設的重要節點。由于獨特的小氣候,使得這里的葡萄皮兒薄、甜度高、風味獨特,深受消費者喜愛?!敖衲觌m然受了一點秋雨的影響,但總體來說收獲滿滿?!苯鸩úㄕf。
近年來,郝家窯村成立葡萄種植協會,創辦合作社,邀請專家和科技特派員指導農戶學習種植、施肥、除病害等種植技術,培育出30多個品種,葡萄產量和銷量顯著提升。
同時,郝家窯黨支部還依托黃河濕地自然風光,帶領農戶辦起農家樂?!叭缃癯墒斓霓r家樂有33家,年接待游客百萬人次,人均年收入超3萬元?!苯鸩úㄕf。
數年的發展,使得郝家窯的葡萄種植輻射周邊多個村莊,形成了一條綿延30余公里的“一遛彎”萬畝葡萄種植基地。為加強黃河沿岸的生態修復,當地在沿途栽植了檜柏、山杏等果木,使原來的黃沙梁變成了如今的綠博園。
距離郝家窯不遠的無公害黃河鯉魚養殖基地,眼下正是成魚出塘的最佳季節,漁民們將成筐的鯉魚裝上車,銷往城區及周邊城市。
近年來,托克托縣發揮黃河灘區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引導民眾發展黃河鯉魚高效生態養殖,打造集養殖、捕撈、垂釣、銷售等為一體的農旅融合產業鏈。
圖為老牛灣村一角。 中新網記者張林虎 攝生態致富 畫卷和美
黃河清水河縣段全長65公里,其中黃河大峽谷老牛灣旅游區被譽為我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這里是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
曾經,生活在老牛灣的村民靠天吃飯,加之耕地少,一年的收入只能維持生計。如今,依托黃河文化旅游資源,村民們經營著農家樂、開起了游船,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年來,清水河縣實施綠化造林、退化林修復、村莊綠化等重點生態工程,同時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在沿河碼頭、村內沿路一帶種植錯峰花朵及綠化樹木,打造綠美村莊,改善黃河周邊環境質量。
“2023年以來,清水河縣境內黃河流域3個國控地表水考核斷面比例100%達標,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呼和浩特市生態環境局清水河縣分局執法大隊大隊長李祥說。
好的環境帶來了游客,帶來了流量,也帶來了效益,外出打工的李俊峰就是受益者之一。
“我家就在旅游區內,看到家鄉發展日新月異,我在2016年選擇了返鄉,開起農家樂。”李俊峰說,如今農家樂年純收入十幾萬,生活水平直線上升。
憑借黃河文化旅游帶來的紅利,曾經的漁民李志清也“上了岸”?!奥糜螀^的開發,給我的生活帶來了不小變化。如今,我掌握了駕駛船艇的技能,帶領游客游覽黃河大峽谷,收入比以前穩定。”李志清說。
圖為黃河大峽谷老牛灣旅游區。 中新網記者張林虎 攝黃河潤澤 青城宜居
滔滔黃河水,潤澤一座城。呼和浩特除北部武川縣0.16萬平方公里在內陸河流域,其余均在黃河流域范圍。黃河流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生態景觀,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吸引大量游客,帶動旅游業蓬勃發展。
為讓呼和浩特的發展底氣更足、成色更亮,讓黃河流域民眾踏上致富路,近年來,呼和浩特加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力度,狠抓生態修復、污染防治及各項生態環境問題的整改落實,同時推動產業優化升級。
“沿黃地區是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戰場,我們統籌抓好水、大氣、土壤環境污染綜合治理,集中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同時狠抓問題整改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焙艉秃铺厥猩鷳B環境局副局長延勝參說。
如今,在黃河呼和浩特段的兩岸,新一輪氣勢恢宏的“黃河大合唱”正在奏響。生態修復如同神奇的魔法,讓這座塞外青城綻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閃耀著迷人的光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