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11月7日電(呂妍)山東省人民政府11月7日舉行記者見面會,邀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模范個人代表,圍繞“做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踐行者”主題,向與會記者分享經驗,弘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
山東省人民政府11月7日舉行記者見面會。呂妍 攝威海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公緒亮在會上分享了該市民族工作經驗。他表示,近年來,該市針對各民族大流動大融居的趨勢,著力將民族工作融入“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設,以社區、學校、企業為重點,加快建設互嵌式的社會結構和環境,不斷促進各族民眾生活融居、教育融合、發展融入。
公緒亮介紹說,威海以精致幸福社區建設為切入點,在多民族聚居的社區設置了297個“紅石榴”驛站和窗口,為各族民眾提供精準化、便捷化辦事服務,同時依托社區打造“鄰里議事廳”“和美大課堂”等平臺,舉辦各類文體活動3000多場次,形成了社區共治齊參與、文化融合心相通的良好局面。
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處處長、山東對口支援協作“光明行”醫療隊負責人譚成森表示,2020年至2023年期間,他作為山東省第十批援疆干部,前往新疆喀什負責山東醫療衛生援疆工作,在喀什地區也親自參與組織實施“光明行”健康惠民活動。“光明行”系列健康惠民活動,是由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統籌協調,省內眼科專家護理團隊具體實施的一項防盲惠民活動,早在1997年就在省內策劃發起,足跡遍布山東各地。
譚成森透露,近年來,“光明行”醫療隊已向山東省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地區派出21支隊伍、500余人次,累計篩查患者2.6萬余人、實施手術4600余臺,通過預檢篩查、手術治療、學科帶教和專科建設等方式,達到“復明一人、幸福一家、造福一方”的效果。
“為了讓不同民族的居民更好地相處,讓大家都感覺像一家人一樣,我和同事們一直在嘗試‘互嵌式’的社區治理方式。”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代表,東營市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勝利街道錦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惠說,該社區提出了“黨員帶四鄰,四鄰帶全民”的方法,在引導各族居民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中,實現了組織、文化、服務、陣地和力量等“五融合”。
“其中最讓我感到有意義的就是文化方面的融合。我覺得文化上的認同是最根本的認同。”劉惠表示,為此,錦華社區組建了“新疆麥舞團”《錦華之聲》編輯部”等31個社團組織,把那些喜歡藝術和文學的居民聚集起來。
泰安金蘭奶牛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法文靜表示,20多年前,企業的創始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金蘭英女士,萌生了到農村辦企業帶動各族民眾增收致富的念頭。經過20多年的接續奮斗,該公司不僅建起高標準的奶牛養殖場,還與周邊村建立產業聯合體,流轉周邊土地4000余畝,涉及農戶8060戶,實現戶均增收3000余元人民幣,同時還為各族民眾提供就業崗位470余個。
“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我們更加注重打造企業文化,承擔社會責任。”法文靜介紹說,企業所在地有著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儒家文化等資源優勢,該公司整合優質資源,突出“觀摩、體驗、教育”三大功能,成功打造省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