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主任、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郭華東院士11月7日表示,依托航天技術進步,未來可持續發展衛星還可以考慮月基對地觀測,實現從衛星平臺到月球平臺的跨越,在月球上對地球開展全球可持續發展指標監測。
他透露,目前,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項目團隊在這方面也已開展一系列前瞻思考與研究。
第四屆美麗中國中脊帶可持續發展會議當天在重慶市長壽區開幕,郭華東院士與會并作《美麗中國中脊帶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特邀報告。他在會間接受記者采訪時作出上述表示。
11月7日,第四屆美麗中國中脊帶可持續發展會議在重慶市長壽區開幕,郭華東院士作特邀報告。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郭華東介紹說,作為中國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聯合國2030議程)的七大行動之一,全球首顆專門服務于2030年議程的科學衛星——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SDGSAT-1),兩天前的11月5日已成功發射運行3年,衛星數據在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是城市監測與管理、環境質量監測、農業與生態、應對自然災害等多個場景與領域取得顯著應用成果。
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搭載熱紅外、微光和多譜段成像儀3種有效載荷,致力于精細刻畫人類活動痕跡,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其自發射以來,已獲取超過40萬景的全球覆蓋數據,并通過開放科學計劃向全球共享。
郭華東指出,雖然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目前已達到甚至超過預期目標,但它設計壽命為3年,現已進入超期服役階段。同時,聯合國2030議程有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僅靠1顆衛星3個有效載荷監測遠遠不夠;要形成長周期的監測,也需要更多衛星、更多載荷接力提供服務。
2022年6月發布的《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成果清單》,第28項明確提出,“中國將開展可持續發展衛星星座計劃,研制并分享可持續發展目標監測數據及信息”。
前不久,中國發布首個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其發展路線圖第一階段提及任務方向中的“人類活動痕跡精細觀測”,也即發展可持續發展衛星。
因此,“我們提出下一步發展可持續發展衛星星座的概念,按目前設想,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2號將擴充兩個監測指標,3號將增加一個有效載荷,4號將實現傳感器從光學到微波的創新設計,解決穿透監測問題。可持續發展衛星星座初步規劃由9顆衛星組成,每一顆衛星針對不同應用指標設計相應載荷和參數,實現對可持續發展目標更加精細、準確、全面的監測和評估”。
11月7日,第四屆美麗中國中脊帶可持續發展會議在重慶市長壽區開幕,郭華東院士就可持續發展衛星星座建設接受采訪。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郭華東表示,“科學”“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達成共識的兩面大旗。2024年距離聯合國2030議程的期限僅剩6年,國際社會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和政策改革,加速推進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后半程進度。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將繼續推動可持續發展衛星星座建設,希望能在5年內也就是在2030年之前建成,利用衛星數據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堅實的科學支撐。在2030年之后,再根據當時情況進一步進行相關研究和規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