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如何保護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知識產權、促進專利轉化運用、提供知識產權公共服務?11月29日下午在北京舉行的知識產權強國建設進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保護司司長郭雯、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王培章、公共服務司司長楊帆圍繞媒體相關提問分別予以回應和解讀。
11月29日下午,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依法平等保護各類企業知識產權
郭雯說,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依法平等保護各類所有制企業的知識產權,積極回應和解決各類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的關切與訴求。
其中,保護民營企業知識產權、支持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方面主要開展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保護力度。截至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已批復建設123家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備案的各類創新主體超19.3萬家,其中75%以上為民營企業。
二是提升創新能力。加強高校、科研機構同民營企業之間的技術對接,為中小企業發展賦能。目前,已有超1.7萬家企業參與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其中絕大多數為民營企業;已遴選近700家民營企業參加開展“千企百城”商標品牌價值提升行動。
三是優化營商環境。實施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普惠工程,最大力度支持民營企業創新創造;推廣“普惠金融服務”,助力民營企業高效獲取資金支持。
四是拓展糾紛多元化解渠道,指導民營企業通過調解方式快速化解知識產權糾紛。今年前三季度,以調解方式服務民營企業9.7萬家。
近年來,中國吸引越來越多外資企業在華投資興業,充分體現外資企業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認可。數據顯示,2024年1至10月,國外在華發明專利授權9.2萬件,同比增長5.3%;商標注冊12.1萬件,同比增長13.1%。
在回應外資企業知識產權訴求關切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主要開展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主動對接標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中國已加入幾乎所有主要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管理的專利、商標、外觀設計三大國際注冊體系的重要用戶。每年都有大量的國外企業通過這三大體系在華開展知識產權布局。同時,中國還相繼完成商標法、專利法新一輪修改,建立國際上高標準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二是嚴格實施高水平的知識產權保護。高效解決藥品上市審評審批環節的專利糾紛,保護創新藥企合法權益;堅決打擊專利惡意無效和商標惡意注冊等行為,相繼妥善處理涉及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泰國、丹麥等國家相關企業的多起知識產權糾紛。
三是建立與外資企業的常態化溝通機制。2023年外資企業對華知識產權保護的滿意度提高了1.44分,繼續保持穩步提升。
郭雯表示,國家知識產權局下一步將更好助力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更加完善與外資企業的溝通機制,為外資企業深耕中國市場持續注入信心。
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成效顯著
王培章介紹說,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開展一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各部門各地方,針對高校和科研機構普遍存在的專利轉化運用問題,加快推動專項行動各項重點工作落地落實,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形成促進專利轉化運用的“1+N”政策體系,各類政策間的一致性、協同性明顯增強。
二是全面摸清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家底”。完成對全國270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共計134.9萬件存量專利的全面盤點,篩選出一批具有產業化前景的發明專利進入可轉化資源庫。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超過3.8萬次,同比增長24.1%。
三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運用專利技術實現創新發展。深入實施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計劃,組織超過1.7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參與;組織超過40萬家創新型企業在線上進行存量專利訂閱和評價,助力中小企業獲取專利技術,推動中小企業專利產業化進程。
四是推動重點產業知識產權強鏈增效。指導地方、央企圍繞人工智能等300余條細分產業鏈,開展知識產權強鏈增效工作,以知識產權賦能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
五是全社會重質量促轉化的意識明顯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新增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占比進一步提升到70.9%,專利申請質量穩步提升。
王培章還透露,2024年“知識產權服務萬里行”活動,在全國各地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近萬次,參與企業20余萬家。其中,各地累計路演推介專利1萬余項,達成投融資意向金額200多億元。
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基本全覆蓋
楊帆介紹說,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普惠工程實施一年來,已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持續優化。在全國布局建設國家級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重要網點423家,地市級綜合性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162家,基本實現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全覆蓋。各級各類公共服務機構面向企業和區域特色產業開展各類知識產權服務超300萬次。
二是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利企便民水平進一步增強。建成“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實現知識產權信息查詢、數據下載和業務辦理“一站式”線上服務。
三是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支撐科技創新更加有力。在全國各地產業園區設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工作站935家,其中797家公共服務工作站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提供“菜單式”知識產權公共服務。
四是知識產權數據利用效能有效提升。發布《知識產權數據資源名錄》,累計開放專利、商標、地理標志、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基礎數據種類達60種;聚焦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累計建設專利專題數據庫28個,月均累計訪問量超468萬次;累計建設區域性專利專題數據庫169個。
楊帆透露,國家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平臺將于2024年底前上線試運行,建成后將實現國家知識產權大數據中心和公共服務平臺的基礎功能,包括服務知識產權全鏈條的應用功能、暢通信息共享的數據樞紐功能、促進央地業務協同的載體功能。
他表示,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還將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探索更多應用場景,提升知識產權服務的便利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