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新聞

新時代申遺捷報頻傳的背后(文化中國行·人文對話)

2025-07-20 08:23:00

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

  北京中軸線。

  饒 強攝

">

  北京中軸線。
  饒 強攝

  工作人員在廣西左江花山巖畫遺產地調試監(jiān)測儀器。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攝

">

  工作人員在廣西左江花山巖畫遺產地調試監(jiān)測儀器。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攝

  西夏陵。

  西夏陵區(qū)管理處供圖

">

  西夏陵。
  西夏陵區(qū)管理處供圖

  今年是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40周年。從1987年長城、北京故宮等首批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到2025年西夏陵申遺成功,中國世界遺產總數(shù)達到60項,居世界前列。

  這40年,是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理念不斷更新、實踐不斷深化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推動中國從世界遺產大國邁向保護管理強國。

  我們邀請專家學者和相關從業(yè)者,總結中國世界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經(jīng)驗與啟示。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中國遺產走向世界,更多中國經(jīng)驗惠及全球。

  ——編  者

  

  主持人:

  本報記者  王  玨

  訪談嘉賓:

  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理事長  劉曙光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  鄭  軍

  銀川西夏陵區(qū)管理處主任  熊  軍

  

  深入挖掘世界遺產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講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記者:我國在世界遺產申報、保護方面,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jīng)驗?

  鄭軍:40年來,中國世界遺產數(shù)量居世界前列,保護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申遺工作,營造了非常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氛圍。越來越多公眾關注和支持申遺,加入保護傳承利用的隊伍。

  劉曙光: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所取得的成就,可以歸納成幾個方面:一是保護法規(guī)規(guī)劃體系初步建立,二是保護管理體制逐步完善,三是保護管理基礎工作進一步提升,四是保護狀態(tài)全面改善,五是展示闡釋基本滿足需求,六是在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促進國際交流建設方面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

  特別是,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非常實用、好用的世界文化遺產監(jiān)測系統(tǒng)。通過監(jiān)測系統(tǒng)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趨勢分析、信息公開,為評估遺產保護狀況、制定保護決策提供了客觀真實的數(shù)據(jù)支持。自2014年上線以來,它在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保護、國際合作等各方面工作中均已發(fā)揮出重要作用,在全球領先,也備受國際同行贊譽。

  通過遺產的保護和申報,我們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明,增強了文化自信,促進了國際文化交流,推動了文明交流互鑒。

  熊軍:西夏陵作為2025年中國申遺項目,實現(xiàn)寧夏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申遺過程中,西夏陵不斷健全完善管理機制、管理機構、隊伍建設、法規(guī)體系、資金保障、檔案管理、游客服務等方面的工作,在遺產監(jiān)測、價值闡釋、公眾參與、對外交流、學術研究、文旅融合等方面不斷豐富工作內容,構筑起多層次、多角度的科學保護管理體系,累積了經(jīng)驗。

  申遺不僅要深入挖掘遺產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且要向全世界講述中國歷史故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闡發(fā)中華民族精神,構建文明大國形象,全面生動展現(xiàn)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推動世界遺產從數(shù)量領先向質量領先、從單一保護向綜合價值實現(xiàn)轉型

  記者:如何更好推動世界遺產融入社會?

  劉曙光:遺產保護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社會命題。我們要探索中國世界遺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包括經(jīng)濟的、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但最終要體現(xiàn)社會核心——人的全面發(fā)展。世界遺產也是為了全人類共同的利益,為了人類的精神和文化,因此它可以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完全融合在一起,而且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本質和我們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本心最為接近。

  熊軍:西夏陵在申遺過程中,注重讓公眾主動參與遺產保護工作,志愿進行文物安全保護和宣傳。在規(guī)劃編制過程中,通過公開渠道廣泛征求公眾意見建議。周邊居民同步參與到西夏陵旅游業(yè)發(fā)展中,促進了居民的就業(yè)及收入增加,實現(xiàn)了西夏陵與當?shù)厣鐓^(qū)居民的共同發(fā)展。舉辦主題攝影、書法、兒童畫、征文比賽,LOGO征集大賽以及徒步觀星露營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并同步推進進社區(qū)、機關、企業(yè)、學校等活動,旨在加深公眾對西夏陵遺產價值的認識,并提高參與西夏陵保護管理的積極性。

  記者:對世界遺產的申報、保護傳承利用有什么建議?

  劉曙光:我們不要忘了申請世界遺產的初心。需要常常問問自己,我們申請世界遺產的初心還在不在?

  要站在為全人類保護珍貴遺產的高度,推動立法與機制改革,探索提高遺產地管理層級、擴大國家與省級權限的新機制,解決屬地化管理弊端;加強能力建設與專家智庫建設,組建跨學科專家委員會,加強人才培養(yǎng)與監(jiān)測系統(tǒng)整合,提升決策科學性與保護精準性。

  我們要放開胸懷,守正創(chuàng)新,努力奮斗,立足保護、傳承和展示中華文明和歷史,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更好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鄭軍:要端正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思想和政績觀,有的地方政府為了申遺成功,申遺過程中暫停了一些破壞世界遺產價值的項目。但申遺成功后,就重新啟動這些項目,不顧對世界遺產價值產生的負面影響,拿“世界遺產”這個金字招牌當搖錢樹。世界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一處遺產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就意味著中國政府和人民多了一份為全人類保護好世界遺產的責任。申遺成功是政績,保護好世界遺產是更大的政績。

  此外,要用科技賦能提升世界遺產保護水平。隨著我國科技的迅速發(fā)展,更多的先進科技可以應用到世界遺產的保護中。我國在古蛋白質組學和古基因分析、石窟壁畫保護、干旱地區(qū)土遺址加固技術、世界遺產監(jiān)測系統(tǒng)以及其他許多方面,都已經(jīng)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應擴大行業(yè)間、學科間的合作,將更多先進的科技手段應用到世界遺產的保護當中。

  面對重申報、輕管理,重利用、輕保護的問題,需平衡世界遺產保護和利用

  記者: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世界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還需解決哪些問題?

  劉曙光:世界遺產地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有幾個關鍵詞。第一是以保護管理為先,第二是以提升內涵為要,第三是以服務大眾為本。

  在提升內涵這個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雖然現(xiàn)在中國擁有60項世界遺產,但是我們對早些年申報那些世界遺產的價值認識是不充分的。長城是我國第一批加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但當年申報的時候,我們對長城的認識還有不少的局限性。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工作,我們做長城資源調查,實施長城保護工程,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對于長城價值的認識,已經(jīng)跟當年我們申報世界遺產的時候大不一樣了。例如,當年的價值敘述強調了長城的苦難象征。我們現(xiàn)在已認識到,長城的精神魅力和終極價值是文化融合,透過“沖突”,最后看到的是“融合”。當前,許多地方都把自己本地的長城當成世界遺產,但實際上許多地段并沒有被列入長城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要素,也沒有按照世界遺產的標準來開展保護、利用和闡釋,這些都需要我們進一步做好工作。

  鄭軍:目前,世界遺產保護中很大的問題是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根據(jù)世界遺產中心統(tǒng)計,截至目前,有62個國家的103處世界遺產受到自然災害,如地震、臺風、洪水、滑坡、生物病害等的影響,有69個國家的97處世界遺產遭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聯(lián)合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評估咨詢機構均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中國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世界遺產的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應注重系統(tǒng)性、預防性和能力建設。系統(tǒng)性是指防災減災是系統(tǒng)工程,由國家、地方政府和遺產地,以及氣象、地震、消防、交通、通信、電力等各個部門構成。遺產地應充分利用系統(tǒng)的力量,而不應單打獨斗。預防性是指遺產地要加強對文物的保護,提升文物自身抗災能力,通過建設預防性保護設施將災害抵御在遺產地以外;和相關部門建立信息共享和聯(lián)動機制,及時獲取災害預警信息,提前做好準備;制定災害預防和應對氣候變化規(guī)劃并實施;注重發(fā)揮傳統(tǒng)智慧。

  記者:一些世界遺產在申遺成功后,存在重申報、輕管理,重利用、輕保護的問題,如何平衡世界遺產保護和利用的關系?

  鄭軍: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認識到,世界遺產的利用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以國家為主導,對外展示中華文化,對內增強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世界遺產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如北京中軸線蘊含的“中”“和”思想,孔廟體現(xiàn)的儒學文化,天壇、泰山等傳遞的敬天法祖理念,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的歷史、文化取向和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

  第二層面是知識技能層面的利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性、敦煌莫高窟壁畫的藝術性、故宮的規(guī)劃范式等,都可以成為科技創(chuàng)新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古代城鎮(zhèn)、村莊、建筑等能夠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條件,使人居環(huán)境更健康、安全、節(jié)能。將這種理論知識與當今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建筑學和土木工程學等現(xiàn)代學科結合起來,用于完善當今的規(guī)劃設計,就是在知識層面對世界遺產的利用。文創(chuàng)開發(fā)也能從中汲取文化精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fā)展。

  第三層面包括旅游、居住、商業(yè)等活動的利用,直接涉及遺產實體。要根據(jù)世界遺產的價值特征、類型特征、保存狀況、環(huán)境條件等,合理使用,避免過度利用。

  保護與利用并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應加強前兩個層面的利用,同時嚴格監(jiān)督第三層面的使用,實現(xiàn)遺產的永續(xù)傳承。

  劉曙光:中國的世界遺產分布于廣闊地域之中,也處于地方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之中,在保護與利用方面存在不同的挑戰(zhàn),但我們已形成兩個共識,一是“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二是“在保護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保護”。

  申遺成功后,保護與價值闡釋仍然是重任。保護需遵循國際標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原則,如大運河申遺時創(chuàng)新采用“系列遺產”申報模式,協(xié)調8省份近3200公里河段,建立國家主導的監(jiān)測系統(tǒng)。世界遺產保護不是封閉的學術工程,而是開放的社會實踐,唯有融入民生、賦能社區(qū)、對話世界,方能在保護與利用間找到可持續(xù)的平衡點。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0日 07 版)

  • 相關閱讀
免責聲明:本網(wǎng)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wǎng)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wǎng)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wǎng)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japanese成熟丰满熟妇|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 风间由美一区二区播放合集| 在线观看污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全彩口工番日本漫画| 被男按摩师添的好爽在线直播|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青草| 宅宅午夜亚洲精品|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秋霞|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mv视频在线| 亚洲日本久久一区二区va| av电影在线播放| 无忧传媒视频免费观看入口|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欧美性受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精东影业jdav1me|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野战| 国产亚洲综合色就色| 国产精品亚洲аv无码播放| 99re5久久在热线播放| 日本视频免费看| 亚洲av无码之日韩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男人桶女人30分钟完整试看| 公天天吃我奶躁我的在线观看| 国色天香网在线| 国产精品色午夜免费视频| 99热精品在线播放| 女人扒下裤让男人桶到爽| 三级精品在线观看| 扒开粉嫩的小缝开始亲吻男女 |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97人洗澡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日本不卡视频免费|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9| 最新黄色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