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7日消息(記者呂紅橋)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6日發布,這是我國首部AI領域的綱領性文件。《意見》提出,加快實施“人工智能+”科學技術、“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消費提質等6大重點行動。我國人工智能的規模化和商業化應用按下了快進鍵。“人工智能+”將給生產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航空發動機是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也是公認的尖端制造業。高性能航空發動機的研發制造,需要在材料科學方面取得突破。在北京,一家新材料研發機構已經開始利用AI技術開發航空發動機的金屬材料。
研發機構的總經理畢中南說:“傳統方法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但是用AI和數字化手段介入后,可以大幅壓縮周期,提高設計精度,像目前正在設計的新型3D打印高溫合金材料,最快可以在三年內設計出新的材料。”
“人工智能+”科學技術正是《意見》提出加快實施的六大重點行動之一。這第一大重點行動要加速科學發現進程,驅動技術研發模式創新和效能提升,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第二大重點行動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意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將人工智能融入戰略規劃、組織架構、業務流程等,推動產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
第三大重點行動是“人工智能+”消費提質。《意見》要求培育產品消費新業態。推動智能終端“萬物智聯”,培育智能產品生態,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終端,打造一體化全場景覆蓋的智能交互環境。加快人工智能與元宇宙、低空飛行、增材制造、腦機接口等技術融合和產品創新,探索智能產品新形態。
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說:“讓好用的AI成為普惠生產力,是‘科技向善’最重要的一個意義。例如物流能力,可以去探索無人機物流,包括應急救援、空中交通。這些新的商業模式與治理框架,是AI帶來了很好的一些機會。”
第四大重點行動是“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意見》大力支持開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訓,鼓勵和支持全民積極學習人工智能新知識、新技術。提出探索推廣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動人工智能在輔助診療、健康管理、醫保服務等場景的應用,大幅提高基層醫療健康服務能力和效率。要求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對織密人際關系、精神慰藉陪伴、養老托育助殘、推進全民健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司曉表示,一些特定的群體更需要定制化人工智能產品。
司曉說:“比如農村的老年人不會打字,但是會講方言,就可以與AI進行交互,這在AI前時代是很難想象的。同樣還有殘障朋友、留守兒童,還是需要給他們定制化一些產品。”
第五大重點行動是“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意見》提出,安全穩妥有序推進人工智能在政務領域應用,打造精準識別需求、主動規劃服務、全程智能辦理的政務服務新模式。
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主任霍福鵬說:“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精準施策、協同共治,能夠加強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公共服務的精準化,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能力。通過城市大腦賦能,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間從9個工作日大幅壓縮至9.5小時,顯著減少了跨部門協同的時間成本。”
第六大重點行動是“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意見》要求深化人工智能領域高水平開放,推動人工智能技術開源可及。
國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強說:“我們希望能夠開放。現在國內特別推崇人工智能的開源,開源實際上是最大的安全,讓大家來共同參與共治,這時人工智能的發展才符合更廣泛的大眾需要。”
“人工智能+”行動的目標是什么?《意見》提出,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6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顯增強,人工智能開放合作體系不斷完善。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技術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專家指出,當前AI的發展已經告別炫技階段,進入價值兌現的黃金期。六大重點行動推動全社會從了解AI、擁抱AI到用好AI,使得市場有方向、行業有信心、百姓有體感。隨著行動的推進,AI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加法,而是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指數因子,為產業注入迭代動能,帶來一場指數級別的變革。
霍福鵬說:“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可以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