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10月21日電 (記者 孫秋霞)記者21日從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獲悉,廣州文化公園十三行印跡園于今年10月建成并開放使用。該園區通過采用當代建筑藝術形式再現歷史情境,增設市民活動場地、展覽空間、科普長廊和植物園地,將歷史文化融入到公共空間。
圖為廣州文化公園十三行印跡園。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供圖廣州文化公園十三行印跡園鄰近公園東門,原為仿漢代宮殿建筑群“漢城”,建于20世紀80年代,曾是廣州市民文化娛樂的重要場所之一,后隨著游客漸少,空置至今已十余年。
歷史研究證實,廣州文化公園原“漢城”地塊是廣州一口通商時期十三行的寶順行、瑞行、舊英國館、炒炒行、新英國館等館原址,并且存在不同時段的疊壓。設計團隊通過對不同時期行棧和商館的平面、立面進行復原,并完成現場定位,找回了場地的歷史記憶。在系統梳理該地塊歷史脈絡、場地信息、文化遺存情況的基礎上,設計團隊以“十三行印跡”作為總體思路,再現了珠江歷史岸線和廣州一口通商時期在建筑、園林、植物等方面的重要印跡,實現文脈賡續。
據介紹,十三行印跡園利用地塊內的高差形成開放式的坡地游園,形成“行棧街”“商館墻”“東西庭”“日月坪”“紫藤苑”“懷遠廊”“潮音洞”等多元主題文脈場景,打造可游、可觀、可憩的全景式、多媒體、立體式公園。
圖為廣州文化公園十三行印跡園。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供圖位于入口處的“商館墻”復現了十三行商館區早期中西建筑風格混合時期的立面造型,結合北側園路鋪裝和標識牌,營造了沉浸式穿越百年的文化步道。位于中心部分的“東西庭”是東西建筑元素交匯之所,既保留了“漢城”的門樓,也復現了新英國館的“帕拉迪奧母題”建筑立面和華南土特產交流大會拱廊等歷史記憶?!叭赵缕骸辈萜聞t暗示了十三行的場地肌理,望樓則以十三行中的碧堂為原型進行設計。
據悉,18世紀以來,以植物學為代表的西方博物學蓬勃發展,傳教士、博物學者、“植物獵人”紛紛到中國收集植物,尤其在一口通商時期,廣州是中國植物輸出至海外的必經之地。十三行印跡園中的“紫藤苑”,特別選取了當年從中國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植物種植于園內,并設置了全玻璃的“涼圃”。除了從位于西關十八甫的潘長耀花園傳到海外的紫藤之外,還搭配了月季類、鐵線蓮類、山茶類、瑞香、蒲葵、君子蘭等花木,回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記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