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5日電(記者 刁煒)75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出國作戰。而今硝煙雖已遠去,但有些聲音依舊鏗鏘,有些印記依然深刻。如果我們重溫那場立國之戰,或許可借助三把特殊的“鑰匙”:一門靜默展陳的火炮、一首傳唱至今的戰歌、一道樸實無華的命令。
一門上甘嶺功勛炮的故事
多年來,西方總是將志愿軍的勝利,污名化地簡單歸因于所謂“人海戰術”。
然而,這一謬論不僅忽視了現代戰爭的高度復雜性,更無法解釋在裝備懸殊的情況下,志愿軍為何能以遠低于對手的傷亡,與朝方共同取得殲敵109萬人的戰果。
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靈活創新戰略戰術,歷來是人民軍隊的制勝法寶之一。
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猛烈精準的炮火令敵膽寒。一名美軍上尉驚恐地說,“中國軍隊的炮火像下雨一樣,每秒鐘1發,可怕極了,我們根本沒有藏身之處。”
而實際上,當時志愿軍身管火炮數量僅為敵方三分之一,大口徑火炮更是稀缺。但通過機動部署、集中使用,志愿軍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負一層展廳,陳列著一門美制M1式155毫米榴彈炮。
上甘嶺作戰期間,志愿軍炮兵某團5連運用該炮,全縱深實施機動和火力支援,總是在敵人想不到的時間和地點發起火力急襲。
最終,5連用這門功勛炮先后擊潰美軍10余次集團進攻,擊毀敵105毫米以上口徑榴彈炮48門、迫擊炮3門、坦克7輛及彈藥庫10座,全連榮立一等功。
一曲革命英雄主義的贊歌
當年的朝鮮戰場對敵我雙方來講,不僅是鋼鐵、智慧的碰撞,更是信仰、意志的較量。
“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這首《英雄贊歌》之所以能穿越時空,正因為它唱響的是志愿軍不畏艱險、無懼強敵的英雄主義和戰斗精神。
血戰長津湖之際,零下三四十度極寒條件下,志愿軍涌現出多個“冰雕連”,數百名指戰員寧可全部戰死、凍死,也絕不后退一步。
只有鐵的紀律,才能鍛造無堅不摧的鐵軍。抗美援朝期間,像這樣震撼人心的戰例和英模還有很多——
從“人在陣地在”的松骨峰戰斗到“鋼鐵在燃燒”的鐵原阻擊戰,從缺糧斷水的上甘嶺坑道到“打不斷、炸不爛、沖不垮”的鋼鐵運輸線,從黃繼光撲向槍眼的縱身一躍到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巋然不動……
“地陷進去獨身擋,天塌下來只手擎。”這種被對手稱作“謎一樣的東方精神”,源于守護家國的堅定信念,源于捍衛和平的崇高理想,并最終化作壓倒一切敵人的磅礴力量。
而這力量,不僅凝聚為志愿軍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的正義底色,更鑄就了“最可愛的人”的不朽豐碑。
一道與打仗“無關”的命令
1951年1月19日,毛澤東主席向志愿軍下達指示:“中國同志必須將朝鮮的事情看作自己的事情一樣,教育指揮員戰斗員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鮮人民的一針一線。”
從此,“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成為志愿軍上下廣為人知的口號。
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特別強調出國作戰“紀律問題更重要”,志愿軍政治部也制定下發一系列遵紀愛民《公約》和《守則》,深入開展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教育。
志愿軍老戰士回憶,朝鮮盛產蘋果,到了成熟的季節,漫山遍野都是香噴噴的蘋果,“但部隊有紀律,就是不能摘。紀律是紅線,碰不得!”
正是這些行為準則,培塑了跳入冰窟勇救朝鮮兒童而犧牲的羅盛教,從烈火中搶救出8名朝鮮婦女、獻出年輕生命的呂玉久、張明祿。
《朝鮮停戰協定》簽訂后,志愿軍在緊張的戰備和訓練間隙,還組織、投入大量兵力,積極幫助朝鮮人民恢復重建。
資料顯示,志愿軍在朝鮮8年間,共幫助當地人民修建公共場所881座、民房45412間,恢復和新建大小橋梁4263座,修建堤壩4096條,修建大小水渠2295條,運輸糧食物資6.3萬多噸。
1958年全面完成撤軍之際,志愿軍又將各種設備全部無償移交給朝方,彰顯了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
回望歷史,我們重新談及功勛炮、英雄歌、愛民令,不僅是緬懷與追思,更是為了懂得和銘記:究竟是什么力量,讓一個曾落后挨打、飽受外侮的民族真正站立起來,并從此勢不可擋地走向偉大復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