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甘孜10月25日電 題:高原養殖破局記:魚蝦躍動雪域 林麝藏珍山谷
作者 袁牟知博
平均海拔3000余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似乎不是養殖的“常規選擇”,卻藏著獨特的產業活力。近年來,甘孜州精準挖掘高原生態優勢,不僅讓珍稀林麝在山林間安穩棲息,更讓冷水魚、南美白對蝦在河谷中扎根生長,用貼近自然的養殖實踐,打破“高原難養魚蝦”的固有認知,為鄉村振興注入鮮活動能。
甘孜州康定市魚通鎮的“水產革命”,是從跟高原“較勁”開始的。冰川融水清澈,水溫卻常年偏低,雅魚等魚類的生長周期比平原長了足足3倍,“(魚長大)得等三四年,這期間天天得盯著。”魚通鎮黨委副書記郭朝峰蹲在魚塘埂上,指著水面的增氧機說。更難的是魚苗孵化,晝夜溫差大、氣壓特殊,剛開始時魚苗成活率連三成都不到,養殖員們索性在魚塘邊搭了個小棚子,凌晨兩三點就起來查水溫、撈死苗。
克服重重困難后,魚通鎮的冷水魚終成“搶手鮮貨”。這些高原魚類肉質緊實鮮美,口碑爆棚。“現在年銷量已達1.5萬斤,預計能突破3萬斤。”郭朝峰介紹,自2023年8月運營以來,冷水魚存量價值已突破300萬元,每年能為村集體穩定增收30萬元以上。
康定市魚通鎮養殖的冷水魚。 康定市委宣傳部 供圖魚塘旁,還有“游進”高原的南美白對蝦。魚通鎮引入專利技術,用特制海鹽配方調配高原河水,讓蝦苗在600平方米的養殖區里茁壯成長。2025年第一茬養殖中,10萬尾蝦苗歷經3個月培育,產出2000斤成蝦,實現8萬元經濟效益。這種來自高原的“蝦鮮味”,不僅填補了當地特色水產空白,更讓村集體增收多了一條新路徑。
與河谷的魚蝦歡騰相映成趣的,是康定市捧塔鄉山林間的“麝香經濟”。林麝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對棲息環境的濕度、植被覆蓋率要求極高,其分泌的麝香是名貴中藥材,兼具重要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更關鍵的是,“林麝怕熱不怕冷,恰好適配當地偏低的氣溫與多山區地形,成為產業落地的天然優勢。”四川永康綠苑動物養殖有限公司養殖總監張國輝介紹。
康定市捧塔鄉養殖的林麝。 康定市委宣傳部 供圖在當地“政府+企業+集體經濟+農戶”模式推動下,29戶農戶積極投身養殖。截至目前,林麝存欄162只,企業投入1700余萬元建成1800余間圈舍,全力沖刺千只規模養殖基地。而來自黑龍江省的張國輝更感動于村民的熱情與勤勞,“大家都盼著通過這個產業實現增收。”張國輝提到,項目施工期間吸納了100多名本地村民務工,運營期還面向本地招聘飼養員,同時,企業會收購村民種植的胡蘿卜等農作物。
傍晚時分,魚通鎮的魚塘邊,最后一筐雅魚被裝上貨車,將運往成都;捧塔鄉的林麝圈舍旁,張國輝和村民一起添完最后一頓飼料。那些躍動的魚蝦、靈動的林麝,在高原上,長成了村民眼里的“致富寶貝”,也寫成了甘孜州“靠特色富特色”的小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