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20日,由中央統戰部指導、中共云南省委統戰部主辦的“新藝中國”全國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服務團“非遺中國行”主題服務考察(云南)走進云南曲靖、紅河、文山,尋訪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
來自全國的網絡大V及自媒體從業人員等深入各地街巷,探訪娜姑鎮白霧村、會澤古城、彌勒可邑小鎮、廣南縣非遺中心等地,觀賞、體驗當地非遺技藝,品嘗特色非遺美食。互動交流中,服務團成員既為當地深厚文化底蘊點贊,亦發揮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創新思維,為非遺煥新貢獻智慧。
“新”視角:煙火里的古老非遺
非遺在身邊,是服務團成員頻頻提到的一個關鍵詞。
“之前一直覺得非遺是古老的存在,這次參訪讓我發現,非遺是看得見、摸得著、有溫度的。”來到廣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抖音創作者孟聶嘉觀看了苗族蘆笙舞、壯族刺繡工藝,并學習制作廣南小吃千層粑。
一次次深入體驗,讓服務團成員對各民族文化底蘊、生活智慧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以前我只吃過石斛,沒想到還有石斛非遺西楓斗,石斛牙膏、石斛茶、石斛面膜……”上海市新聯會副會長陳俊杰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本就是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中的重要群體,相信此次通過網絡大V的傳播,會有更多人了解非遺技藝。
貴陽市網聯會會長,著名導演、制作人唐煌告訴記者,走進云南民族村,看見每個民族都在以熱愛生活的態度詮釋著本民族的幸福感,“瑤族、白族、傣族等各族村寨之間關系非常親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民族村欣賞景頗族目瑙縱歌、觀摩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等,他有感而發,非遺匠人在一錘一打間的堅守,始終帶有中華文化的溫度。
“非遺等傳統瑰寶可以滋養現代創作。”著名配音演員、配音導演姜廣濤表示,作為文藝工作者,在中國的土地上發展文化產業,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尋根溯源,才能扎穩根基。他相信,未來不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是各類新興文化形式、文藝類別,都能得到長足發展。
古老非遺在當代,如何持續煥發生命力?在抖音創作者江娜看來,非遺的生命力不只在于一件件作品,更在于匠人精神和傳承。精美的非遺工藝、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傳承人的獨特故事,吸引了不少像她這樣的年輕人。
“傳統手藝對于當下的年輕人是有療愈作用的。”“中國守藝人”IP發起人羅易成認為,年輕人能夠在非遺體驗中找到內心的安寧。他還提到,很多手藝并非創作本身,而是表達想法的手段之一。年輕人接觸非遺,可以通過泥塑、雕刻、刺繡等不同方式,增加創作的表現力。
“新”場域:讓非遺傳播沒有邊界
聆聽洞經音樂、品味馬幫烤茶、體驗阿細跳月、觀摩民族刺繡……服務團成員以鏡頭為筆,勾勒民族風情里的非遺脈絡,以網絡為翼,傳揚云南非遺的古韻新聲。
一路上,微博博主魏澤楷將所見所聞創作成一幅幅漫畫,“非遺的、民族的、優秀的”、“我來參觀石斛制作......真香”……漫畫中的文字成為千年非遺的生動注腳。魏澤楷說,他想將自己的畫筆作為橋梁,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
作為旅游博主,微博博主尚力會在發帖內容里附上交通、美食、門票等出行指南,“希望大家能參考這些內容直接玩、直接體驗。”這次參訪,使她對非遺脈絡更加清晰,作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她計劃在自媒體平臺上多多發布相關內容,成為非遺和網友之間聯系的紐帶,讓更多網友愿意來到云南、體驗非遺,讓大家的旅行更深入、更有藝術性,把云南的飽滿豐沛傳遞出去。
在位于曲靖市會澤縣的斑銅制作體驗室,微博博主石億敲出一把精致斑銅小勺后,反復端詳,愛不釋手。感受非遺魅力的同時,他也為當地非遺推廣支招。“非遺要走出去,關鍵要讓人愿意來、買得起、記得住。”他建議應強化體驗互動,讓游客在參與中產生情感連接;還可將非遺紋樣、工藝等元素融入日常器物,擴大市場;同時善用新媒體平臺,讓非遺故事傳播得更廣。
孟聶嘉也表示,希望增強非遺項目的互動性,并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將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常服中,讓更多人穿在身上;還可以和美妝、游戲等進行跨界聯名,為非遺賦予潮流感,讓更多年輕人關注非遺。
“非遺傳承人應當建立個人品牌意識,抓住核心關鍵詞,從而和大眾建立共鳴。”在接觸非遺之前,羅易成有15年廣告創意領域工作經驗,曾制作《給媽媽洗腳》公益廣告。10年前,他開始接觸全國各領域非遺傳承人,并通過海報、視頻、圖書、展覽、論壇等方式為其發聲。在他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切入口在于其非物質的部分。在碎片化傳播時代,新階人士應扮演好橋梁、翻譯者的角色,提煉非遺信息,運用通俗語言,找到為大眾所接受的傳播訴求點。
“新”力量:榫卯相契共助非遺煥新
壯族刺繡飛針走線、彝族煙盒舞歡快雀躍、苗族織錦展現指尖藝術……服務團成員在體驗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的同時,也思索著如何更好發揮新階人士優勢,借助“新藝中國”品牌與平臺,為非遺煥新貢獻“建設力”。
“非遺傳承除了自我迭代,也需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發揮優勢,合力助推。”羅易成表示,借助“新藝中國”平臺,新階人士可以用各自所長為非遺煥新賦能,“我們就像榫卯一樣捆綁在一起,去推動和發揚非遺。”
國家級非遺“北京面人郎”傳承人郎佳子彧受訪時也提到,非遺的傳承發展和推廣,離不開全社會的跨界協作,新階人士的支持,有助于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遺魅力帶給更多人。
“一直想拍攝非遺系列作品,這次‘非遺中國行’活動讓我認識了很多非遺老師。”江娜告訴記者,不少非遺傳承人分散在各地村莊,有的還較為年長,憑借自己個人力量未必能聯系上,此次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溝通渠道。未來,她計劃制作推出更多非遺主題視頻,分享非遺故事。
“‘新藝中國’搭建了一個平臺,讓我們能跟各行各業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一起交流學習,大家群策群力,把非遺傳播出去。”孟聶嘉說。
在唐煌看來,“新藝中國”團結了眾多自由職業人士,讓導演、歌唱家、畫家等群體用藝術視角描繪萬象更新的中國,讓中國故事得以弘揚。陳俊杰則表示,網絡人士共同發聲,有助于通過網絡的巨大流量,向世界傳播、弘揚中國非遺。
“這次是‘新藝中國’首次亮相。”“新藝中國”組委會成員、湖北省新聯會自由職業分會會長楊云鶴說,當今以網絡為代表的虛擬平臺成為重要的信息傳播渠道,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匯集各領域網絡大V,打通了藝術創作者和觀眾的交流渠道,有助于提高非遺傳播聲量、擴大非遺影響,讓鄉村、博物館里的非遺走進千家萬戶。他表示,未來“新藝中國”會持續開展有關活動,更好推動非遺傳承發展,更好服務社會,給世界帶來更多藝術享受。
(作者:蕭秉紺 李騰飛 陳靜 陸希成)
(“統戰新語”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