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今年“秋淋”期,60年一遇的罕見持續強降雨襲擊丹江上游,導致商州王山溝水庫、丹鳳魚嶺水庫兩座涉銻污染源水庫水位迅速上漲,面臨泄洪壓力,丹江水質安全面臨嚴峻挑戰。面對這一緊急情況,我市依托“商洛市水生態環境數智化監測監管系統”,啟動實踐創新的“庫庫聯動”機制,打響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丹江控污護水戰。
9月3日中午,泄洪警報拉響。市生態環境局立即啟動“庫庫聯動”機制,市環境監測站通過銻濃度預測模型提供數據支撐,環境、水利、水文管理部門聯動行動,實施精準調度:將銻濃度較高的王山底水庫下泄流量由0.8立方米/秒提升至3.2立方米/秒;將魚嶺水庫下泄流量由3.2立方米/秒提升至13.2立方米/秒;同時,將二龍山水庫和南秦水庫清潔水下泄量由23.5立方米/秒大幅增至110立方米/秒。通過以清潔水源構筑強大“水盾”,在不投加藥劑的情況下,成功將丹江干流銻濃度穩定控制在安全線以內。
同日傍晚,水情出現新變化。丹江商州張村段流量由110立方米/秒攀升至140立方米/秒,丹江竹林關段支流銀花河流量由20立方米/秒驟增至60立方米/秒,形成一股“洪峰”向下游推進,預計20小時后匯入干流。與此同時,魚嶺水庫下泄的污染團也在向下游移動。“商洛市水生態環境數智化監測監管系統”通過數據融合分析,精準預測兩股水流將在25小時后于下游匯合。面對這一情況,指揮系統果斷決策,再次上調魚嶺水庫泄洪量,以精準的“追擊”調度,引導兩股水流在預設區域相遇并充分稀釋,成功化解風險。
9月5日,應急處置進入新階段,主戰場轉移至蓮花臺水庫。監測數據顯示,污染團已潛入水庫中下游,并出現濃度分層現象——淺層濃度較低,深層濃度較高。而水庫發電尾水恰從中下層抽取,存在水質風險。“庫庫聯動”機制迅速響應,對7個斷面實施分層掃描,精準鎖定污染團分布。隨后7天,系統根據實時監測數據,動態微調下泄流量與取水深度,如同經驗豐富的“調酒師”,精確調配高低濃度水體,確保丹江出境斷面銻濃度持續穩定在管控限值以內。
此次應急處置全程采用“綠色模式”,依托數據驅動下的精準調度,實現了實測數據與模型預測高度吻合,為丹江構筑起一道堅實的生態屏障。
“庫庫聯動”機制的成功實踐,不僅標志著商洛市水環境應急管理實現了從“經驗判斷”到“數據賦能”的跨越式升級,更構建起“流域統籌、區域協同、部門聯動”的現代化治水新格局,為流域水污染應急處置提供了全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