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就業收入有保障
鎮安縣云蓋寺鎮花園社區居民朱代芳,今年7月份剛剛進入小區對面的中小企業孵化園打工,說起現在的變化,她稱做夢也沒有想到。搬遷下來環境好了,也有了固定收入,政府考慮很周到,移民戶基本上都在家門口的工業園區、農業園區打起了工,每個月有近2000元的工資,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
云蓋寺鎮黨委書記蔣維杰介紹,云蓋寺鎮花園社區是2012年啟動建設的陜南移民搬遷安置點,設計規模為5000戶,一期建成入住1112戶4225人,二期啟動建設1016戶。按照程序,精準識別出貧困戶231戶866人,占社區移民總戶數的23%。
蔣維杰介紹,為了保障小區移民就業,在安置點周邊配建了中小企業孵化園、現代農業示范園、科技生態茶園,實現搬遷戶就近就業。積極探索“部門包扶、干部到戶、社區組織、園區帶動、企業承載”的精準扶貧模式。
據了解,云蓋寺鎮花園社區由鎮安縣發改局、住建局包扶后,積極發揮三大園區10個企業的承載作用,解決搬遷扶貧戶就業343人。一體化項目建設16家企業解決搬遷貧困戶就業130人。利用社區互動資金協會為18戶搬遷扶貧戶辦理創業貸款68萬余元,實現自主創業15戶35人。
金融扶持助力貧困戶脫貧鎮安縣青銅關鎮豐收村,距鎮安縣東坪高速路出口2公里處,緊鄰塔云山旅游風景區。7月25日,華商報記者來到豐收村,看到村廣場修建一新,各種文化活動設施齊備,廣場旁兩排2層的移民搬遷小洋樓看上去格外顯眼。
村民陳洪明說,由于距離塔云山旅游風景區較近,村上不少人家都辦起了農家樂、農家賓館,村里成立豐收村旅游公司?,F在又借著信用聯社包扶豐收村的機遇,許多村民都搞起了創業。陳洪明說,下一步他計劃養羊,正在積極爭取扶貧貸款。
村民李小東現在是豐收村旅游公司的一名職工,他說以前掙錢都是在外邊打工,下苦力,現在在家門口輕輕松松掙錢。村里還定期舉辦秧歌、山歌、民歌表演等農村風情文化活動,吸引城市游客來休閑度假,帶動了村民增收。
青銅關鎮黨委書記邢光陽說,豐收村180戶701人,“雙包雙促”扶貧攻堅行動啟動以來,工作隊駐村,及時入組入戶開展調研,摸透村情戶情,確定了村整體發展思路。精準識別出貧困戶71戶322人,大膽探索創新信貸扶貧模式,充分利用儲金會扶貧擔?;?500萬元,按照1:5的放大比例,向貧困戶發放貸款,已向豐收村22戶貧困戶發放貸款108萬元。村民汪和春貸款20萬元,開辦起了服裝加工廠,帶動40多人就業;村民李先進貸款5萬元種植烤煙40畝;村民朱昌發種植甘蔗15畝,貸款5萬元購置甘蔗釀酒設備,年收入5萬元……
干部每月駐村至少10天
據商洛市常委、鎮安縣委書記李波介紹,按照市委市政府新形勢下精準扶貧的方針,圍繞“雙包雙促”這一扶貧工作主線,發揚領導苦抓、干部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鎮安縣制定出臺了《鎮安縣雙包雙促精準扶貧行動實施方案》,在19個鎮成立駐鎮精準扶貧工作組,選派優秀干部擔任包抓貧困村的“第一支部書記”。到目前,鎮安縣成立了145支扶貧工作隊進駐各村,8138名干部分別包扶1萬戶貧困戶,實現了新一輪扶貧對象全覆蓋。
鎮安縣縣長璩(qú)澤濤介紹,在對鎮安縣202個村全面調查、準確研判后,確定了145個貧困村,精準識別出貧困戶23772戶77287人,并根據貧困戶致貧原因、將貧困戶分為居住條件惡劣、發展資金缺乏、產業發展受限、就業困難、救助保障物種類型分類管理。針對貧困戶的五種類型,探索實施“移民搬遷、金融支持、合作社帶動、園區承載、民生保障”5種扶貧模式。為了促進精準扶貧工作任務落到實處,鎮安縣還出臺了《雙包雙促精準扶貧行動考核辦法》,把“雙包雙促”精準扶貧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建立駐村工作制度,單位黨政“一把手”擔任駐村工作隊長,干部職工分期分批駐村幫扶,每月駐村10天以上,縣級領導率先垂范,每月下基層開展扶貧工作不少于10天,確保到2016年1萬戶3.2萬人脫貧。(本版稿件由華商報記者魏光敬實習記者陳永輝文/圖)